【新春走基層】濃濃的年味是鄉村振興戰略成功實施的最佳注腳

2018-02-26 10:42:2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谷士欣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蔣麗麗)一年又一年,轉眼間,春節過完,但今年的春節,卻帶給我別樣的感受——家鄉的年味比以前濃了。

  過年越來越沒年味,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慨,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流動,很多年輕人選擇在城市裏過年不回村裏了,所以過年回村的人少,當然也就冷清;另一方面,現在的年輕人休閒娛樂的方式足夠多,即使回到老家,更多的人也都是選擇貓在家裏上網或者開上私家車走親訪友去了,當然就不可能出現像過去那樣同一個宗族的人能聚到一起熱鬧熱鬧的景象了。

  我的老家地處沂蒙山區,是一個普通的小村莊,今年回鄉過年,我卻發現村裏和往年相比有了很大變化。

  農村硬體發展恰少年

  第一個變化是回鄉過年的年輕人逐漸多了起來。不管是還沒成家的年輕人,還是剛剛結婚的小兩口,甚至是拖家帶口的中年人,大家都更傾向於回老家過年了。我隨機採訪了幾個不同年齡段的回鄉過年的群體,問他們為什麼選擇回老家過年,基本上大家共同的原因有這麼幾條:一是在城裏過年沒啥意思,還是回老家互相串親戚訪鄰居問候一下有人情味;二是現在交通條件好了,距離遠的有高鐵,距離近點的開私家車,回家已經不是什麼多折騰人的事;第三點最有代表性,幾乎所有受訪人群都告訴我,回家過年的主要動力是想多陪陪父母,陪伴是最好的孝順,這成為現代年輕人甚至中年人群體的共識。

  不容忽視的是,現在的農村生活條件和便利性並不比城市差很多。尤其是經過新農村建設之後,村村通柏油路,通自來水,通網絡,通商超,城裏生活的人們回到村裏,無論是出行還是上網、購物,都和在城裏沒啥區別,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響。

  “原來我回來過年,都是在城裏超市一次性買齊過年用的雞鴨魚肉,油鹽醬醋,對老家的小超市不放心,現在回家過年,都是回來後去村裏的超市現買,雖然規模沒有城裏的大,但現在農村的超市都是縣城超市連鎖,産品品質沒問題。”在上海工作的發小大勇對我説。

  鄉村文化建設正青春

  第二個變化是現在農村過節期間的文化娛樂生活也更加豐富多樣化了。前些年農村過年因為大多數在外成家立業的年輕人都不回老家過年,村委社區組織個文藝演出活動很困難,基本上就是一群中老年婦女穿著花花綠綠的秧歌服、舞龍服抬著鑼鼓家什在村裏走一圈就算“文藝演出”了。今年的春節文化活動有了新的變化,增加了一些回鄉過年的年輕人演出的環節,村委會大院裏專門搭建了村級“春晚”的舞臺,而且還專門從縣城租賃了專業音響設備,年輕人參與的積極性也很高,好多天都不出門的老人也特地搬著馬扎來看節目。

  “現在黨的政策對農村的關心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硬體上去了,就是文化生活這些軟體的建設也不差,過年讓在外的年輕人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編排一個小節目,既增加了年味,又讓在家的人了解他們的各種幸福和不容易。”村支書在接受我這個回鄉過年的記者臨時的採訪時説。

  鄉愁恒久遠

  第三個變化是農村過年的人情味更濃了。隨著回鄉過年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已經被放下多年的一些傳統習俗也重新被撿拾起來,比如同一宗族的族人一起在大年三十下午去給祖先們上墳祭祀,雖然只是個儀式,但卻因為這樣一個祭祀讓更多的年輕人增加了溝通的機會,讓他們有了更強的“家族集體意識”;再比如大年初一初二的給長輩拜年、回娘家等習俗,也重新回歸,人們在享受七天假期休閒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機會享受親情的溫馨,這對於常年在外奔波謀生的人來説,更是一種寶貴的人生體驗,也是春節年味的一部分。

  就年味的話題,我也和幾位回鄉的年輕人以及幾位人到中年在外打拼的“頂梁柱”交流了一下,他們也覺得,曾經淡去的年味,如今又漸漸濃了,這源於物質生活豐富、交通便利之後,人們對於團圓、守歲等飽含中國人節日情感的過節意義的重視,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物質生活的富足,更要追求精神上的慰藉。舉一個簡單的小例子,2014年春晚火起來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其實就是寄託了在城鄉二元還沒有完全協同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漂泊在外的人們對於親情的眷顧和複雜的感懷,如今,伴隨著濃濃的年味,這首歌所透出的傷感,多少也被稀釋了一部分。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年味是中國人過節品質的一個衡量指數,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將大有發展,大有希望,而濃濃的年味,或許可以成為鄉村振興戰略成功實施的最佳注腳。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