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浙江衢州柯城區:垃圾再生館讓垃圾成“寶貝”

2018-04-02 21:59:10|來源:光明網|編輯:韓基韜

  【農村垃圾處理新探索系列報道】  

  光明日報記者 嚴紅楓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桂芬 沈月梅

  把垃圾當寶貝,分好類後拿來換積分換日用品,這是發生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農村的新鮮事。

  “一個人在前面撒米,一堆人在後面撿,還撿不乾淨。當時,村民亂丟垃圾,配再多的保潔員也掃不乾淨。正是通過垃圾再生館的有效探索,全區垃圾分類有了良好氛圍,取得了明顯成效。”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人大常委會主任、主抓全區垃圾分類工作的徐登富説。他對未來鄉村潔凈、美麗、美好充滿信心。

  記者在柯城區看到,自從村裏建了垃圾再生館,村民不再亂扔垃圾,村莊環境也大變樣,而且有些村的路上連一個煙頭都找不到。

  垃圾再生館究竟有怎樣的魅力,可以改變一方百姓根深蒂固的陋習?

  

  柯城區石梁鎮坎底村風景如畫。光明日報記者 嚴紅楓攝/光明圖片

  垃圾是不該放錯的資源 垃圾再生館變廢為寶

  3月30日上午9點40分左右,記者來到柯城區航埠鎮,看到一輛三輪電瓶車開進了垃圾再生館。

  駕駛員梅雪峰熟練地將車上的油瓶、泡沫箱卸下,又將載滿紙屑的車子駛上了地磅稱重。幾分鐘後,一張清單就到了梅雪峰手中:報紙87斤、廢紙屑94斤、泡沫2斤……9種廢品經核算,梅雪峰得到了249.5個積分。

  “這個積分用處大哩。可以在這兒換紙、肥皂、洗潔精等生活用品,很實惠。”梅雪峰告訴記者,以前這些東西全扔了,自從鎮上開了垃圾再生館,他的廢品便有了去處。“家裏老小都很注意將垃圾分類回收,這麼做既環保又有錢,何樂而不為呢?”

  像航埠鎮這樣的垃圾再生館,柯城區每個村莊、每個社區都有一個。這些再生館“長”得都一樣:門頭設計成綠底白字,上面嵌有“垃圾再生館”某某店字樣;專門設計了LOGO,運用蜿蜒流暢的線條,綠、青、金、銀四色勾勒出山形,代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好寓意,外面圓環形的三個箭頭,表示可循環再生利用,體現資源可再生的含義。

  

  柯城區某垃圾再生館工作人員用“剝皮機”處理廢舊電線。光明日報記者 嚴紅楓攝/光明圖片

  “垃圾再生館不僅僅是垃圾分類兌換超市。”徐登富介紹,垃圾再生館有兩大功能:第一是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集中收集平臺;第二是可回收垃圾價值再發現、功能再恢復的場所,能夠使無用變有用、垃圾變産品,同時也是綠色、低碳生活的倡導場所和體驗場所。

  和全國的很多城區一樣,柯城區一直以來也飽受垃圾圍城的困擾。為解決這一問題,從去年3月開始,柯城區圍繞“全覆蓋、可持續、高標準”的要求重點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工作;4月份開始,各鄉鎮(街道)陸續建立垃圾分類兌換超市,並於5月底實現全覆蓋;經過總結提升,8月份,全區垃圾分類兌換超市全線升級為垃圾再生館,實現常態化運行。

  小小的一個垃圾再生館,有效激發了村民回收垃圾的熱情,改變了村民隨手亂丟垃圾的不良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妥善打通了垃圾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一系列環節,實現了分類收集、分類處理。

  

  柯城區府山街道垃圾再生館店員稱量居民送上門的分類垃圾。光明日報記者 嚴紅楓攝/光明圖片

  目前,柯城區的垃圾再生館主要分為兩種模式,一種由鄉村負責運營,另一種則採用市場化運作模式,委託企業(保潔公司)負責垃圾再生館的運營工作。

  每樣垃圾都有出路 打通“垃圾去哪兒”通道

  今年75歲的徐愛娣有一個習慣——收集油煙機油糟裏的廢油。為了不弄臟垃圾桶,徐奶奶每次都把廢油瓶放在垃圾桶旁,等待清潔工回收處理,可讓她憂慮的是:廢油瓶會被運到哪?會不會被人拿走當地溝油?

  去年4月,衢化街道在濱一村社區試點推行的垃圾乾濕分離定時定點投放活動了卻了這位“集油奶奶”的煩心事。

  原來,衢化街道從體量最大、日産量最多、乾濕混裝的垃圾入手,聯合衢州清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率先試行“乾濕分離法”,將廚余這些“濕垃圾”用社區專配的綠色小桶分裝,幹垃圾則用其他桶分裝。分裝之後,每晚五點半至七點半進行定時定點投放,垃圾分類專管員按乾濕分類收集。收集之後,濕垃圾由清源公司專用車直運加工車間,製作有機肥,幹垃圾則由垃圾分類專管員二次分揀“再生”。徐愛娣奶奶收集的廢油屬於濕垃圾,將被運送到公司進行無害化處理。

  “柯城垃圾分類模式的亮點就是做實垃圾再生館平臺,打通從前端分類到終端處理的通道,使垃圾各行其道,各得其所。”徐登富介紹,以往,一般將未分類的垃圾一股腦拉到填埋場填埋,大量垃圾不僅擠佔寶貴的土地資源和生活空間,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如今,柯城區在細化垃圾分類基礎上,實施垃圾精準歸類,進行多元化分流、差別化處理,全方位打通垃圾處理渠道。廢舊電池、油漆桶、農藥瓶等有害垃圾由垃圾再生館統一收集後交由巨化集團兩廢處置中心安全處置;可回收垃圾經過垃圾再生館分揀後資源化利用;農村可腐爛垃圾進入陽光堆肥房;經過分揀處理後的其他垃圾再經過中轉站運至垃圾填埋場填埋處理。

  找不到煙頭的村莊 垃圾分類成村民習慣

  春風和煦,走進華墅鄉劉坂村,記者看到,村道兩旁的桂花樹、茶花都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不遠處的田野裏,油菜花開了,陣陣香氣撲面而來;穿過小巷、池塘,一路走來,全村乾淨整潔,沒發現一處亂扔的垃圾,也沒看到地上有煙頭。

  偌大的一個村,為什麼地上竟沒有一般農村中常見的隨意丟棄的煙頭?原來,針對農村裏煙頭隨意亂丟現象普遍的情況,華墅鄉經過調研後出臺了一個特別的規定:垃圾再生館回收煙頭,4杯煙頭可以換一包抽紙或一塊香皂等。

  “香煙頭換香皂。”新鮮事一時間傳遍村頭巷尾。平時滿地亂扔的煙頭竟然成了村民爭搶的“寶貝”。56歲的吳雪蓮就養成了隨地撿煙頭的習慣。“從去年4月份村裏建起垃圾分類兌換超市我就開始收集煙頭,家裏家外都撿,一開始時幾天能撿一袋,現在煙頭少了,好幾個月才湊到一袋。”吳雪蓮笑著對記者説,現在煙頭都不大撿得到了,大家抽完了一般不會亂丟,一些年紀大的人甚至會抽完煙後把煙頭帶回家。

  在收集煙頭的同時,吳雪蓮也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原來垃圾都放一起不分開,直接扔桶裏,現在把會爛的放一起,不會爛的放一起,可以換東西的就拿到垃圾再生館。”不光自己分好類,吳雪蓮還督促家人,遇到丈夫隨便扔時還要批評,現在她的丈夫也逐漸養成了分類的習慣。

  “當然,從不習慣到習慣,從麻煩到不麻煩,村民們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劉坂村村委委員鄭玉英對記者説。

  在村民慢慢習慣分類後,去年6月開始,記者了解到,劉坂村又推行了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全村分成7個點,每個點上寫著各片區農戶的姓名,農戶每天早上6點至8點將可漚肥和不可漚肥的垃圾分好類後拿到指定地點投放,垃圾分揀員就會在該農戶後面貼上相應顏色的旗子,一面旗子積1個積分,等於0.25元的價值。經過村黨員幹部的宣傳發動,目前村民也養成了定時定點投放垃圾的習慣。

  負責華墅鄉垃圾分類工作的鄉婦聯主席周赟説他們的垃圾分類有三點經驗:一是因地制宜,如推行垃圾分類兌換前,通過實地走訪、入戶調研、開座談會等形式,了解到農村中隨意亂丟的垃圾主要是煙頭、塑膠袋和一次性塑膠茶杯,便以這三類垃圾和廢舊電池為主進行收集;二是有效引導,如考慮到上門收集垃圾不利於村民良好習慣的養成,因此實行有利於習慣培養的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三是鄉村兩級重視,如建立“村、片、組、戶”聯查的網格化管理制度,支部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每個區塊下設若干網格小組,責任層層傳遞、層層落實。

  少了垃圾美了環境 分類模式可持續推廣

  柯城垃圾分類工作推行一年來,成效顯著。據不完全統計,去年4月底到今年3月初,城區共回收可回收垃圾1535噸、有毒有害垃圾126424件,約20噸;農村垃圾再生館共回收垃圾約427.5噸。城鄉生活垃圾基本都能通過渠道有效處置,緩解了垃圾圍城壓力,人居環境大幅改善。

  由於垃圾再生館實行市場化運作,且其中包含大量的舊衣物、泡沫等低價值的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定時定點投放的垃圾又難以出售,收集的垃圾越多,兌換的積分物品就越多,開支也越多。那麼,柯城的垃圾分類模式是否可持續可推廣?

  對此,徐登富以華墅鄉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7年全鄉垃圾再生館共回收煙頭7033公斤,一次性塑膠茶杯、塑膠袋5923.4公斤,各類農藥瓶1957.5公斤,廢舊電池燈管14204節,易拉罐、塑膠瓶14094.9公斤,紙板報紙2249.6公斤,廢舊小家電960.4公斤,兌換生活物品價值72000余元。而從前,僅僅保潔費,就達上百萬元。“這是真正的花小錢辦大事。”

  垃圾再生館和定時定點投放的推行,給柯城區的鄉村帶來了三大變化:一是農戶垃圾分類意識強了;二是環境衛生好起來了;三是垃圾桶少了,污染源少了,保潔員也少了。

  “垃圾問題看起來是一件芝麻小事,實際上是一件涉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在推進垃圾分類過程中,我們糾正了從前‘只管分類不管去向’等片面做法,從源頭抓起,設計‘通道’,形成閉環,推動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轉型升級。現在全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已經上路,並漸入佳境。”柯城區委書記徐利水向記者介紹:最近,區裏出臺了《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三年行動方案》,明確搭建起符合當前實際發展的制度框架來建設美麗鄉村升級版,其中一個目標便是使城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基本達到100%。

  徐利水充滿信心地説:“我們已經做好了繼續啃下硬骨頭的準備,爭創全國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的‘柯城樣板’。”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02日 07版)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