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清明,該是青年成長的時節

2018-04-06 17:44:38|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韓宇辰

  

  “青山有幸埋忠骨,梨花紛揚慰英魂。”4月5日,不少地方組織幹部群眾、志願者、青少年學生開展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動,共同緬懷先烈英烈的豐功偉績,牢記歷史、不忘初心,接續走好奮鬥之路。

  《歷書》有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對中國人來説,不僅是個農曆節氣,亦不單是踏青賞春之機,更是祭祀先人、慎終追遠的大日子。

  不忘來時路,記得挖井人。

  中國人向來懂得敬重先烈,懂得感恩歷史。早在2015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這一年,我們通過立法確定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舉行了隆重活動。對一切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

  誓言錚錚,落地成金。

  “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這話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則,不忘傳統,才能不忘根本、牢記初心。沒有英烈們舍命的忘我奮鬥、犧牲奉獻,就不可能有現在和平安寧的環境、幸福美滿的生活。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這是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精神之價值要義;二則,致敬高尚的生命,即在叩問赤誠的初心。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年代,抑或是在拼搏奮進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更或者是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需要一種信仰、一種精神。英烈故去,精神永存。

  中國有句俗話,“人生百年,立於幼學。”青年在清明節緬懷先輩英烈,大概就是印證了一個道理:傳承是最好的緬懷。

  傳承浩蕩家風。“天下之本在家”,家好社會才好,家風純正民風才會淳樸,家教正直民族才會鏗鏘有力。青年人在清明節多回家走走,把好的家風家訓傳承下去,是為人生進步充電。此前,一項調查顯示:74.5%的受訪者認為制定家訓有必要,55.8%的受訪者認為家風家訓對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有很大影響,68.5%的受訪者建議父母從小教導孩子了解家訓。在清明節這樣的日子,通過儀式性活動,在家風中濡染子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

  傳承“為有犧牲多壯志”的奮鬥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強調: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鬥精神的人民,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我們深刻地明白,英烈們艱苦奮鬥和敢於犧牲的光榮革命傳統,便是這四種精神的集中體現。星火之志,燎原之力。

  “天地英雄氣,韆鞦尚凜然。”據不完全統計,近代以來我國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捐軀。清明祭、烈士紀念日祭……青年人通過參與這些社會活動,銘記歷史、接續奮鬥,用先輩英烈的精神激發起更為強大的復興力量。

  對於中國青年來説,清明節是一個厚重的傳統文化節點,傳遞出家國情懷、激蕩出築夢偉力,而每個青年,就在這種價值洗禮中拔節成長,在感恩先輩、珍視和平的路上奮勇前行。(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