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的!今天的頭條要留給這些人……
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堅守高尚的職業理想,
秉持對事業的忠誠和責任,
用勞動演繹著人生,
用汗水詮釋著奉獻,
用智慧書寫著輝煌。
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銳意進取、追求卓越,
練就了高超的技藝技能,
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業績,
他們身上有著“工匠精神”。
也許,他們的崗位很平常,
也許,他們的名字也並不響亮,
可他們用勤勞書寫榮光,
他們的故事打動你我。
值此五一勞動節,
向“工匠們”致敬!
向勞動者們致敬!
“傳統工匠”躍升“智造先鋒”
——記中車戚墅堰所首席技能專家劉雲清
他出身機修鉗工,卻在“中國製造2025”的大潮中躍升為智慧製造的旗手;他最初學歷只是中專,手下卻帶著一批博士、碩士。他將“傳統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最終變身為“智慧製造”的典範——他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車戚墅堰所首席技能專家——高鐵工人劉雲清。
1996年,中專畢業的劉雲清進入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普通的機修鉗工,跟著老師傅學習維修數控機床。
“咱們幹維修,要學的可不光是維修技術。”師傅的這句話深深地烙進了劉雲清的腦海裏。憑著對數控技術的熱愛,劉雲清不斷刻苦鑽研,他先後完成了大專、本科的學習。如今,劉雲清行走在車間機器群組之間,就能敏銳地從轟鳴聲中感知哪一台設備出現了異樣情況,並能精準判斷出“病因”。
劉雲清還是個喜歡鑽研的人,骨子裏也有股不服輸的勁頭。經過數千次反復試驗後,他研發出首臺新型龍門式全浮動數控珩磨機。它的精度、成品率、安全控制等各項性能遠超國外同類設備,而製造成本僅為進口設備的四分之一,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該數控珩磨機的開發升級已進行到第六代,並實現了對外銷售。
2015年,公司成立了以劉雲清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他的創新團隊加入到了創新創業的征程中來。兩年來,該工作室共取得科技成果35項、專利17項,其中發明專利4項,自主研發設備200余套,設計建造機器人自動化生産線7條,創造産值1.5億元。
青春在焊花中閃耀
——記中鐵工業九橋公司首席焊工王中美
中鐵工業九橋公司的王中美是工匠中一顆璀璨的新星,是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1981年出生的王中美是中鐵工業九橋公司首席焊工、電焊工特級技師。她在電焊崗位上默默堅守了18年,先後參建完成京廣高鐵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京滬高鐵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等40多座世界一流橋梁的前期焊接試驗任務,攻克了無數焊接技術難題,參建的重點工程先後獲得8項“全國優秀焊接工程一等獎”。
2001年,技校畢業的王中美在父親的建議下來到了中鐵工業九橋公司工作,如願成為一名電焊工。“我爸就是一名很有名氣的電焊工,我從小就經常看他工作,耳濡目染,覺得電焊挺神奇。”説起擇業初心,王中美的眼神很是真誠。
王中美説:“作為一名女同志,我也愛美,也想過退縮和轉行。但是一位老工友告訴我,‘別看我們的工作平凡枯燥,但我們的工作態度和操作水準,會直接影響到橋梁的安全和壽命。我們雖然只是普通的一線工人,但我們焊接的是世界一流的橋梁,影響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在她的影響下,我逐漸愛上了這一行。”
在王中美先後參與的40余座橋梁建設工程中,帶領團隊通過優化參數、改進工序、創新工藝,取得新鋼種焊接技術攻關、重型大節段鋼桁梁製造及總拼技術研究、海上接樁橫位自動化焊接專項工藝等創新成果17項,多項工藝填補國內空白。
王中美不僅精通技術,還把絕技毫無保留地傳承給更多的年輕人。2016年10月份,以她名字命名的“王中美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公司掛牌成立。王中美説,“我的‘小目標’就是要繼續發揚工匠精神,對每一道焊縫負責,努力帶動更多的橋梁焊工成為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
“國車衛士”技藝超群
——記中國一汽紅旗工廠整車裝調工吳殿維
中國一汽紅旗工廠整車裝調工吳殿維,從骨子裏熱愛紅旗。他的父親也是在這裡幹了一輩子的老紅旗人。熟悉吳殿維的人都知道,他在自己微信和QQ上的名字都叫“我是紅旗人”。
1991年,剛剛參加工作的吳殿維在當時的一汽車廂分廠當起了衝壓工人。3年後,表現突出的他被派往轎車分廠駐北京服務站。吳殿維的工作重心也從衝壓工藝轉向了汽車維修。在服務站,遠離家鄉和親人的吳殿維一幹就是8年,手磨出了老繭,更磨出了渾身的精湛技藝。2006年,吳殿維回到長春,在原一汽轎車公司紅旗事業部總裝車間紮下了根。也正是這次調動,讓吳殿維的人生,與檢閱車和國賓車結下了十幾年的情緣。
G20杭州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多次重大國事活動期間,吳殿維都在現場。他指著紅旗車自信而又自豪地説,“我是國車紅旗的衛士”。
吳殿維在外服務保障的日子,要遠遠多於在長春的時間。2015年,吳殿維還曾創下“連續服務保障124天”的紀錄。十幾年來,吳殿維參與國家級重要活動、禮賓接待的服務保障工作260多次,僅長春至北京就往返100多次。期間,他參與各類技術改造236項、品質改善360余項……
隨時待命、時間緊、任務重的工作節奏,在吳殿維眼裏都是責任與光榮,“雖然這個工作辛苦,但我喜歡幹。我是紅旗人,我愛紅旗車。全力以赴做好本職工作,是我的職責所在,更讓我感到無比光榮”。
匠心“智造”中國好機床
——記寶雞機床集團工人技師麻建軍
“這個軸承要求高。你看圖紙,這裡的設計誤差只允許0.02毫米,要特別注意。”麻建軍和徒弟交流技術攻關點時説。麻建軍是陜西寶雞市高新區寶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的機床性能試驗室骨幹成員,先後參與完成重點新産品開發試製與國家重大專項任務30多項,取得技術創新成果20多項,出色完成重大專項機床的試車、調試和售後服務任務50多次。
麻建軍畢業于寶雞技工學校大專。1994年7月,他來到了寶雞機床廠機加車間成為一名普通車床操作工。僅有中技文化程度的他,面對一台臺高精尖加工設備,頓時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就是想把技術學好,白天跟著師傅學習,晚上回家自學。”工藝、編程、電氣和刀具,是數控機床加工技術的關鍵,麻建軍利用自己車工技術方面的良好基礎,學中乾、幹中學,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老師傅和檢驗員請教,晚上抓緊時間查資料、做筆記。幾年下來,他記下了10多本學習筆記,對知名數控系統應用自如。麻建軍曾在“秦川杯”陜西省首屆國有企業職工技能大賽中榮獲“優秀選手”,多次參與全國、省市職業技能大賽,擔任裁判工作或技術指導。2010年起,又被集團公司授予“車工技術示範崗”,2015年成為田浩榮國家級技能大師(勞模創新)工作室骨幹成員。
麻建軍每年有2項以上小改革及工藝改進合理化建議,與工作室成員共同完成技術攻關項目30多項。他所在的工作室2016年通過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驗收,獲得“全總職工創新工作室攻關項目資金”獎勵,先進做法和經驗在陜西全省推廣交流,實現了從普通操作型工人到知識型工人,進而成長為新時代專家型人才的跨越。
碧空追夢人 丹心報國志
——記C919事業部總裝車間全體員工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千年藍天夢,經過幾代民機人的前赴後繼、不懈追求,終於成為現實。
C919事業部總裝車間是大型客機C919型號研製的主體單位。回望研製歷程,總裝車間259名員工,以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信念,頂舉起C919首飛的榮耀。
這是一支樂於奉獻的團隊,這是一支敢於創新的團隊,這是一支勇於擔當的團隊。正是有這樣一支隊伍,大飛機才能如約翱翔藍天,開啟國産噴氣式客機的新時代。
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C919事業部總裝車間主任鄭大勇談起去年C919首飛“百日攻關”期間的故事,感覺就像發生在昨天。他説:“為了確保飛機上每根管線通暢、每個系統運轉,我們總裝車間的職工齊心協力、忘我奉獻,全身心撲在大型客機研製上。”
孟見新是總裝車間裏的“老師傅”,負責協調處理現場技術問題。在“百日攻關”期間,五十多歲的他比小夥子還能拼,一連幾個月天天泡在車間,腳底磨出了水泡,他就在鞋底剪了個洞以緩解疼痛;
王輝是總裝車間裏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主抓系統裝配工作。在“百日攻關”期間,他白天梳理前期準備情況,晚上跟進試驗,平均每天只睡4小時;
彭銳是總裝車間裏鐵打的“女漢子”,在“百日攻關”期間,她與愛人“上陣夫妻檔”,都奮戰在總裝現場,白天溝通梳理髮動機安裝流程,晚上指導現場吊裝,忙得1個多月沒回家,1歲多的女兒都認不出媽媽……
勞動開創未來,
奮鬥成就夢想,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
讓我們一起,
為勞動者點讚!
為奮鬥者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