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大國工匠是如何煉成的?聽聽他們怎麼説!

2018-05-01 20:41:11|來源:新華社|編輯:靳松

  “咱們工人有力量,每天每夜工作忙,蓋起了高樓大廈,修起了鐵路煤礦,改造得世界變呀麼變了樣……”一首老歌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激情燃燒的往昔: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桶燃料、第一袋化肥……

  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的吉林,曾譜寫過輝煌的歷史篇章。如今在新一輪東北振興的浪潮中,吉林正滿懷信心、砥礪奮進。在這背後,無數一線工人發揚工匠精神默默奉獻,向著“中國製造2025”邁進。時值五一勞動節,請跟隨記者一起分享這些大國工匠的職業感悟。

  一汽解放車工劉建新:精益求精雕琢汽車“工藝品”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原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是新中國汽車工業奠基的地方,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這裡駛下生産線。60余載春秋,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解放卡車成為人們心中重要的時代印記。

  劉建新工作在這個承載著中國汽車人夢想的地方,他是一汽解放車橋廠一名車床操作工人。入職24年來,劉建新以匠人之心對待工作、産品和生産技術難題,勤於鑽研、精益求精,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一名技能大師,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這是在一汽解放車橋廠內拍攝的劉建新(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劉建新平時話不多,但談及車工技術時卻滔滔不絕。職業生涯中,他帶領團隊完成技術革新數十項,長期致力於先進設備高精密零部件製造研究。在平凡的崗位上,他從一件件細小精密的零部件著手,不斷追求著技能強國夢。

劉建新在與團隊成員討論近期工作要點(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如果每一個平凡的人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就註定會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業。”他説。

劉建新在指導徒弟操作中的注意事項(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吉林石化“鉗工三傑”:“一班組三勞模”的匠心相傳

  在“新中國化工長子”中國石油吉林石化的分公司內,高彥峰、薛蘭茁、李永翔三人是聞名遐邇的“鉗工三傑”。他們師出同門,均來自檢維修車間鉗工班組,高彥峰、李永翔二人是全國勞模,薛蘭茁是中國石油特等勞模。

吉化鉗工高彥峰(右)、薛蘭茁(左)、李永翔(中)(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

  三人均出身一線工人,先後成長為班長,再到新時期的大國工匠。他們領銜的吉化勞模創新工作室完成10項新技術推廣項目,申報4項技術專利,完成檢修難題技術攻關數十項,為企業創效近1700萬元,在實際工作中創造成果轉化價值達510余萬元。

高彥峰在為年輕員工講解工作中的技術要領(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

  “企業發展60餘年來,老一輩吉化人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同時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傳承,督促著我們自強不息、勇於探索,將手頭的工作做到極致。”李永翔説,“有這種精神打底兒,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難關。”

  如今,“鉗工三傑”也有了各自的徒弟。在2015年第七屆全國青年職業技能鉗工大賽上,他們的徒弟技藝超群,摘金奪銀,還榮獲團體第一名。工匠技藝在傳承,吉化精神也在延續,一代代吉化工人在薪火相傳中砥礪前行。

  高彥峰(左)、李永翔(左二)在為徒弟講解工作中的注意事項(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

  中車長客“高鐵師徒”:共同攻關打造“中國製造”亮麗名片

  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動車組製造中心鋁車體二車間轟鳴的機器聲中,首席操作師周晶輝正與徒弟臧鐵軍商討改進鋁車體製造工藝。

  周晶輝(右)與臧鐵軍研究高鐵車體改進工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49歲的周晶輝是中車長客“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從1989年進廠至今,他總結優秀操作法二十余項、立項攻關十余次,獲國家專利兩項,對新一代高速動車組特別是“復興號”生産做出了突出貢獻。

  周晶輝(右)與臧鐵軍研究高鐵車體改進工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在自身成材的同時,周晶輝不忘對年輕工人的培養。徒弟臧鐵軍説:“周師傅是車間公認的‘大拿’,休息時我們都會擠在他的工作室向他求教,有時他一句話就能讓我們少做幾小時的無用功。”

  周晶輝(右)與臧鐵軍一起研究改進高鐵車體焊接工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隨著高鐵製造水準的不斷升級,對工藝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高鐵工人的師徒關係也從以往的單向灌輸逐漸變成互相學習。老師傅的豐富經驗和年輕人的創新活力相得益彰,像周晶輝和臧鐵軍這樣的高鐵工人師徒檔,在打造“中國製造”亮麗名片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標簽:大國工匠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