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問題前世今生及美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兩難選擇
隨著5月12號日益臨近,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及其可能引發的中東地區安全問題,逐漸被世人所關注。伊朗核問題本身,不僅僅涉及到伊朗發展核技術本身,更涉及到美國與伊朗雙邊關係的演變。
伊朗的核能力開發可以追述到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伊朗巴列維王朝與美國關係密切,為了應對來自北部前蘇聯的軍事和政治威脅,伊朗巴列維王朝主動向美國提出核能力建設的要求。在1957年,作為和平利用核能的一部分,美國和伊朗簽署了民用核能力合作協議,並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向德黑蘭提供一座功率為5兆瓦的實驗用清水反應堆。伊朗在1968年簽署了加入了《核不擴散條約》,並且在1970年正式由伊朗國會批准生效。
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隨著石油價格的攀升,伊朗陡然而富,巴列維王朝開始利用愈加充裕的資金來追求國家的“現代化”,核能發展也得到了伊朗充足的財政支持。伊朗開始與美國、聯邦德國、法國、丹麥、印度等國進行能源合作,並且派出專家前往這些國家學習經驗和技術。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巴列維王國已經為伊朗修建了12台核電機組,並且在聯邦德國的幫助之下開始了布什爾核電站的工程修建。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的爆發,以及1980年兩伊戰爭的爆發,是伊朗核能力建設歷史的一個重要節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第一任精神領袖霍梅尼認為,核武器終究抵不過穆斯林對於伊斯蘭的宗教熱忱,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於持續伊朗核技術研發並不熱心。伊朗伊斯蘭革命尤其是德黑蘭人質危機事件,使得伊朗與西方世界關係徹底斷裂,一大批伊朗核技術專家也在革命之後逃離伊朗,致使伊朗核能力發展遭受重創。而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和伊拉克互相襲擊對方的核研發設施和其他重要工業科技設施,導致了伊朗核設施受到破壞。隨著兩伊戰爭進入長期僵持狀態,在1985年,伊朗決心重啟核技術。
伊朗發展核能力的企圖受到了來自美國的制裁。從1992年開始,美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不斷向伊朗施加壓力,尤其是美國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和行政令,針對伊朗及與伊朗能源領域進行交易的公司進行鉅額罰款和制裁。這些制裁在客觀上限制了伊朗與國際社會在能源領域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對於伊朗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很大的制約。
2002年遠在海外的伊朗政治反對派“伊朗民族抵抗委員會”宣佈,他們發現了伊朗政府正在納坦茲和阿拉克兩地建立秘密的核設施。隨後美國公佈了衛星圖片,證明伊朗正在試圖秘密發展核武器。2003年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幹事巴拉迪率領核查團隊進入伊朗,對伊朗核設施進行了核查,並且得出結論認為伊朗並沒有履行《核不擴散條約》。是年9月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決議,敦促伊朗公開濃縮鈾計劃的“全部歷史”,儘快簽署新的《核不擴散條約》,並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針對伊朗核設施進行更加嚴格的檢查。面對這一要求,伊朗選擇了拒絕。2003年末,在國際社會尤其是歐洲國家的斡旋下,伊朗開始軟化自己在核問題上的態度,並且與國際社會達成多項共識,伊朗核問題似乎在朝著良性軌道發展。
2005年8月,伊朗強硬派總統內賈德上臺,伊朗在核問題上的態度逐漸趨於強硬,並且很快恢復了濃縮鈾的生産和提煉。2006年初,伊朗宣佈恢復中止了兩年多的核燃料研製工作,導致了伊朗與國際社會之間的激烈對立。在2010年初,內賈德宣佈伊朗已經生産出了第一批純度為20%的濃縮鈾,而到了2012年初伊朗宣佈已經安裝了純度為20%的核燃料棒,並且在納坦茲安裝新一代的離心機。至此伊朗核問題已經陷入僵局。
奧巴馬上臺之後,美國開始逐漸通過制裁手段,向伊朗施加壓力。2010年7月美國頒布了“有史以來國會通過的最嚴厲”制裁伊朗法案。但是美國並沒有在制裁之餘,完全放棄針對伊朗核問題外交接觸的努力。2013年伊朗溫和派人物魯哈尼當選總統,很快奧巴馬就與魯哈尼直接通信,並且在是年11月達成了初步的核協議談判意向。在此意向的指導下,關於最終核協議的談判不斷深入,最終在2015年7月,伊朗與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和歐盟代表達成了全面核協議《共同全面行動計劃》。
儘管國際原子能機構認為,2015年以來伊朗事實上履行了核協議的相關義務,但是特朗普政府對於伊朗核協議並不滿意。一方面,當前的伊朗核協議只是一個臨時協議,美國及其中東盟國希望能夠通過更多的措施,進一步加強對於伊朗核活動的監管,並且永遠限制伊朗核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伊朗核協議並沒有限制伊朗發展自己的導彈技術和地區擴張,而當前美國及其中東地區的盟友如以色列和沙特等,都將伊朗的導彈技術及其支持的什葉派政治軍事力量,在也門、黎巴嫩、敘利亞等地的擴張,視為自己的安全威脅。在此背景下,美國希望能夠通過修訂伊朗核協議,來遏制伊朗地區影響力。
伊朗核問題的根源,在於1979年之後美國和伊朗之間彼此深深的敵意;而對於美國來説,伊朗核問題之所以難解,正如美國著名印度裔記者、時事評論家和作家法裏德·扎卡利亞所言,美國既想顛覆伊朗政權,又需要伊朗配合遏制自己的核能力建設,這種兩難選擇,必然會使得伊朗核問題長期持續且難以破解。(王晉 國際在線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