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促進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
作者:胡必亮(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
習近平主席五年前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並於一年前主持召開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大力推進中國與世界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加強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全面深入合作。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發展中國家可以更好地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實現其更快更好的全面發展。
“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建設啟動發展中國家發展進程。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表明,發展中國家要想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首先必須具備一定水準的基礎設施條件,包括公路、鐵路、橋梁、港口、碼頭、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否則不僅運輸成本高,而且生産與市場不能很好地連接,再生産過程就很難順利完成。除了交通基礎設施外,電力基礎設施、互聯網基礎設施等對於任何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直接關鍵意義。“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就是在中國與世界,特別是在中國與周邊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起更好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到目前為止,“一帶一路”建設實施的重點項目大部分都是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項目,譬如説大家所熟知的雅萬高鐵、蒙內鐵路、中歐班列、特拉維夫輕軌、哥通橋、薩希瓦爾燃煤電站、瓜達爾港口、漢班托塔港、科倫坡港、皎漂港等都屬於典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工後,將促進相關國家得以加速發展。
“一帶一路”以貿易便利化促共同發展。除了硬性基礎設施外,“一帶一路”的順利推進還離不開軟性基礎設施的搭建。具備了一定的公路、鐵路、港口、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後,貨物運輸就更加暢通了,運輸成本也更低。這就進一步要求相關的貿易便利化制度建設需要適應加強,譬如説通關制度、自貿區建設、貿易規則等都會逐漸改進。硬體和軟體的改善,將有利於各國更好地通過貿易發揮其比較優勢,實現互補發展和互利共贏。
“一帶一路”通過園區建設方式促工業化發展。工業化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中國基於自身經驗,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建設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園區,對於利用外資儘快地孵化和培育新型産業,儘快拓展國際市場,實現國家工業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金融制度創新,有利於增加資金供給。“一帶一路”主要涉及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般資金需求量很大,需要有投資上的“大推進”,而目前發展中國家比較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資金短缺。因此,適應“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應運而生的絲路基金、各種産能合作基金、項目債等都為融資提供了新的來源,這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更重要的是,共建“一帶一路”還有利於改善制約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一些宏觀的國際環境。要是沒有這些宏觀環境的改善,發展中國家的騰飛與發展將非常困難,從這一點來看,“一帶一路”的價值與意義就更加重要了。
一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繼續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努力促進經濟全球化的轉型升級新發展,為發展中國家的未來發展創造前提條件。全球化將資本、技術、人才快速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帶到發展中國家,這就給發展中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歷程已經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但目前的全球化也存在許多問題,譬如説同時也帶來了社會不均加劇、有些國家産業空心化、某些行業出現泡沫等問題,因此我們不僅需要努力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還要促進其實現轉型升級發展,努力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以確保其在充分發揮優勢的同時,盡可能地避免出現更多的負面影響。
二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改進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參與性,使廣大的發展中國家都能從新的全球治理體系中受益。目前的全球治理體系對二戰後全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但問題是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度很低,從中受益也很有限。因此,我們要對現有全球治理體系加以改進和完善,使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有機會參與到全球治理體系中來,併發揮其積極作用,逐步形成各國共同治理全球的全球治理新格局。發展中國家不僅積極參與進來,還要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僅僅只是規則的執行者,也應該是規則的制定者。
三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構建國際合作新模式,促進全球共同發展。國際合作新模式應該是開放包容、平等互利的,應該是將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整合為一體的更具一體化特徵的合作,促使各種要素和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實行更加順暢地流動,各國、各地區都在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優勢的情況下實現互補性發展,實現互利共贏,最終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16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