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一首小“村歌” 鄉風大變樣

2018-05-25 22:28:3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廣網|編輯:靳松

  【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一首小“村歌” 鄉風大變樣

  央廣網江山5月25日消息(記者張壘 金建軍 洪波)“峿峰塔,七玲瓏,柴村自古出英雄……仙霞嶺下建仙宮,農民也敢追尋中國夢……”5月23日晚,浙江省江山市第五屆文化禮堂村歌大賽在四都鎮傅築園村文化禮堂舉行,14個村莊的農民上臺競演,台下人頭攢動。柴村村村民自編自唱的村歌《柴村自古出英雄》音樂剛剛響起,就博得了一片掌聲。

  每首村歌演唱前,參賽村莊的黨支部書記都要上臺宣講,介紹本村的文化,有的因為緊張忘了詞,有的普通話裏突然蹦出了濃濃方言,引起台下鄉親陣陣大笑。表演的村民們年齡不一、體態各異,動作裏透著一股憨勁,還有歌者偶爾“掉鏈子”沒有跟上節拍。“泥腿子”搞文藝雖然業餘,但也充滿著“鄉土味”,歌聲裏洋溢著“幸福感”。

  江山市的農民為什麼喜歡唱村歌?村歌給他們帶來了什麼變化?這一切得從大陳村説起。

  【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一首小“村歌” 鄉風大變樣

  大陳村是徽州汪氏後裔聚居地,明永樂初中華汪氏七十四世孫普賢公遷徙至此繁衍成族,至今已有600餘年。雖然歷史悠久,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代,繼承發揚老祖宗留下來的遺風家訓卻面臨挑戰。

  2005年前後,大陳村鄰裡不和、婆媳爭鬥的情況普遍,還時常發生偷雞摸狗事件,鄉風文明出現危機。剛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汪衍君急在心頭,卻苦於找不到治理突破的抓手。

  2008年的一個夏日,汪衍君和本鄉作家何蔚萍不期而遇,他試探著問對方:能否為大陳村的大陳面寫一首村歌?經過一番思考,何蔚萍答應了下來,當晚就寫出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

  打動何蔚萍的不是一碗麵條,而是它背後的故事:大陳村汪氏始祖汪普賢的生母病故後,父親續弦。失母之痛尚未平息,後母進門難辯真心實意,汪普賢離家遊學行醫。十幾年後,他回到家中,正在過90歲大壽的後母親自下面端來,在麵條下還臥著三隻荷包蛋,並問:“是不是你生母做的那個味道?”汪普賢頓感慚愧,跪倒磕頭請罰。從此,他一直守護在後母身邊,為其養老送終。

  《媽媽的那碗大陳面》寫出來後,村書記汪衍君帶頭唱,村兩委幹部後來也加入到傳播隊伍。因為“見面認子”的孝道故事在大陳村婦孺皆知,這首歌慢慢地也開始流行起來。從那時起,大陳村農戶家中的爭吵聲、老人的嘆息聲逐漸少了,這種效果是誰都未曾始料的。

  “祖宗殷殷的叮嚀和囑託,就像這濃濃的大陳面。媽媽的慈愛遊子的祝願,濃縮進芳香可口的大陳面……”

  汪氏第九十四代後人汪衍勤雖然已是76歲高齡,唱起這首村歌張口即來,不打一個磕巴。“老祖宗的故事,我們不唱誰來唱?唱完就想,自己是不是這麼對老媽的?做得不對臉紅啊,對不起祖宗!”

  和他聊天時,打進一個電話。汪衍勤接通後,一聽是93歲的老母親,立刻變得輕柔細語。

  《媽媽的那碗大陳面》在大陳村火了,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它走進了央視,走進了全國村歌大賽演唱會。大陳面也名聲噪起,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下訂單,汪衍君乾脆辦起了麵條廠。

  【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一首小“村歌” 鄉風大變樣

  因為村歌,政府獎勵、支持接踵而至,大陳村的村容村貌得以改觀。結合當地的徽式建築,他們又搞起了旅遊,幾個文化項目也即將落地,一首村歌帶動了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的發展。十年間,大陳村從落後村、破舊村,轉變成為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十大最美村莊。

  看著大陳村的變化,江山市的其他村莊也開始“眼紅”了。目前,全市290多個行政村有三分之二都創作了村歌,“説身邊事、唱村裏歌”成為新時尚。

  在老書記周模隆的帶領下,毛村山頭村也唱起了村歌,婆媳不和、鄰裡糾紛的事件如今已是鮮見。新書記周勇強開始盤算著發展集體經濟,今年2月,他召集村民,徵求發展光伏發電項目的意見。因為所涉及的集體土地上還栽有5戶家庭共計1000多棵果樹,周永強擔心出現反對聲音,沒想到村民大會卻全票通過。“這在以前,發展經濟想都不敢想。為了各自的小利益,村民大會上各種聲音都有。現在家庭、鄰裡和睦了,村民有了凝聚力,勁往一處使,什麼事都好辦。”

  農民唱村歌的熱情以及帶來的效果也引起江山市委、市政府的關注。在黨委,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從2014年開始,江山市各村鎮相繼辦起了文化禮堂村歌大賽,至今已有幾十個村莊上臺競演。

  在第五屆文化禮堂村歌大賽決賽現場,洪福村的幾個村民圍著記者算了一筆賬:“詞曲都是市裏文藝家或者鄉賢創作,MV是電視臺幫忙拍攝,都是免費。我們的演出服是30塊錢從網上購買,五套一共150元,花不了什麼錢。”

  江山市委宣傳部部長汪黎雲幾年來,見證了村歌的力量:“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模範先鋒作用,帶動老百姓唱村歌,結合文化禮堂建設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把村歌作為唱響百姓幸福生活的‘同心曲’,也賦予了鄉村更多內涵和靈氣,推動鄉風鄉愁、家風家訓等進村入戶,化解矛盾,樹立文明鄉風。小小村歌及文化禮堂建設換來的是鄉風的大改善,同時也為經濟發展營造出了良好的‘軟’環境,摸索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