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融合創新 建共生生態

2018-05-28 10:23:08|來源:光明網|編輯:金近

促融合創新 建共生生態

——聚焦大數據時代的中國文化産業走向

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玲 李慧 邱玥 呂慎

數據和文化能産生怎樣的新創意、新裂變?互聯網和文化能創造怎樣的新業態、新模式?信息化能帶給文化産業怎樣的新機遇、新路徑?5月27日,在貴陽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産業博覽會上,由光明日報社主辦的“大數據時代的中國文化産業——文化大數據分享與互動”活動中,來自業界的企業家和專家就大數據時代的中國文化産業發展路徑進行了深入研討,對如何構建中國文化産業“共生生態”出謀劃策。

促融合創新 建共生生態

數博會現場,觀眾在體驗沉浸式VR自行車。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攝/光明圖片

從概念到行動

“傳統出版時代,我們僅僅簡單提供知識查詢、數據查詢、文字查詢服務,讀者搜索關鍵詞去查詢閱讀就可以。在大數據時代,我們不僅要對更多的數據進行匯聚,同時要對知識進行深度加工和融合以滿足消費者移動化、碎片化的新需求。”同方知網副總經理張宏偉説,大數據時代,文化企業的産品和業態都在經歷轉型。

是顛覆還是共贏?是毀滅還是重生?面臨大數據時代的新變化,文化企業在機遇和挑戰中怎樣才能有所作為?

從紙質媒體到傳統出版,從文藝演出到廣播電視,傳統文化産業都面臨互聯網的衝擊,從生産模式、産品形態到運營服務都被顛覆重構了。但傳統文化産業是內容産業,積累了大量的原材料和素材,也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這是大數據時代發展的核心基礎。只有掌握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思維方式,用好新技術,才能在新時代有新的發展。

張宏偉指出,要研究消費者休閒、研究、學習、創新的不同場景,適應碎片化、移動化的新趨勢,提供多層次、精準化的知識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讓數據可以感知,讓文化可以體驗,讓知識創造價值,傳統文化産業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

促融合創新 建共生生態

工程師(前左)在數博會上向參觀者介紹無人智慧工廠。新華社發

在與會專家看來,大數據的內涵不僅僅包括數據,還代表著先進技術和新的思維方式。促進融合創新和融合發展,將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新理念。浙江省文化産業大數據服務平臺、雲朵網董事長陸世棟就深刻感知到了這種變化。

“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吹’大數據,現在真是實實在在‘做’大數據。從概念到行動,文化企業對數據應用的理念在增強,對數據的普遍認知在提高,大數據應用場景越來越多,産業化的運營模式越來越清晰。”陸世棟感言。

“貴州數博會的成長也見證了大數據從概念到行動的飛躍。貴州大數據戰略走到今天,大致經歷了三個簡單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做概念,進行思想啟蒙;第二個階段是用概念來宣傳平臺、擴大貴州影響,進行産業的準備;第三個階段就是當下,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正在産生新模式、新成果。”貴州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文化改革發展辦主任徐靜如是總結。

從數據庫到數據湖

熱數據、溫數據、冷數據,華錄集團副總經理韓建國脫口而出的這些詞彙背後,是企業不斷創新數據存儲技術,從建設數據庫到建設數據湖的新探索。

促融合創新 建共生生態

大數據時代的中國文化産業活動現場。光明圖片

“數據庫時代,存儲方式是磁片,磁片本身耗電高,運行環境一定要恒溫、恒氧。技術突破後,我們用了大容量的藍光光碟,把存儲容量提上去,把能耗降下來。”韓建國介紹,在“數據湖”建設中,華錄集團對數據進行了分析,把最新的數據定義為熱數據;一週之後,這個數據就變成了溫數據;一個月以後,這個數據就變成了冷數據。從比例看,溫數據和熱數據佔20%,冷數據佔到80%,把海量的冷數據用光碟存儲起來,整個系統的運行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以創新為基礎,大數據打開了文化産業創新的視野,拓展了文化産業創新的路徑,增強了文化産業與互聯網融合的廣度和深度。

阿裡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副總編蔣湘輝介紹,優酷新的大數據內容産品,叫作“鯨觀”,可以實現對各個片斷的理解,並且通過雲剪輯,為用戶精準地提供想要觀看的內容,目前可以實現28000多個物體和場景、300多萬個內容的理解和選擇,再通過大數據對內容理解的識別,自動判斷哪些內容是用戶最想體驗、最關心、最關注的內容,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互聯網在不斷完善開放、自由、共享的平臺後,積累出巨量用戶數據。豬八戒網就是集聚了400萬設計師的一個共享平臺,被稱為“賣服務的淘寶”。

豬八戒網大數據中心總經理鏑來指出,作為大數據企業,豬八戒網要通過大量複雜的交易獲取用戶的數據,提升公司的運營管理和經營能力。

促融合創新 建共生生態

大數據時代的中國文化産業活動現場。光明圖片

“相比于實物交易的電商企業,豬八戒網等文化産業提供的服務是非實物的、非標準化的,再加上交易的頻次比較低,交易時間和鏈條都很長。只有用大數據工具,採集更多用戶交易數據、歷史數據、行業數據,把這些數據用人工智能的演算法對交易進行精準匹配,使交易最終可以達成,從而幫助眾多設計廣告和創意産品的中小文化公司找到業務,增加商業機會。”鏑來説。

從單兵作戰到共生生態

大數據是21世紀的“鑽石礦”,將有力推動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融合發展,重塑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提起大數據和文化産業,現在談得最多的是‘生態’‘平臺’和‘共贏’。”百融金服公司董事長張韶峰認為,這充分體現了大數據的特點,大數據要跨越很多的領域和交叉的學科,因此不能靠一家企業單兵作戰,而要靠大家齊心協力、並肩作戰。

“數據眾籌、問題眾治、應用眾包、産業眾創。”韓建國介紹,華錄集團提出了構建大數據時代文化産業的良性生態路徑:不斷積聚大量數據,再根據需要進行新的運用開發,新的運用開發後又産生新的數據,不斷循環,不斷服務於各式各樣的應用,像大自然的雲和雨一樣循環共生。

促融合創新 建共生生態

數博會會場外的大數據標識。新華社發

“大數據時代文化産業發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需要構建人才、市場、經濟、教育、人文環境等多方面的良性環境。其中,核心是創新,而創新的根本在於有效的版權保護。”中雲文化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CTO談建指出,要用區塊鏈的技術來保護知識産權,逐漸構建以數據為中心的安全模式,為大數據時代文化産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激發新時代數字版權作品的創作和生産。

“大數據時代文化産業生態建設,既需要實踐探索,也需要思想引領。”徐靜認為,作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以前更多地感受光明日報作為學術平臺、思想平臺的價值,現在感受到光明日報聚集産業、服務企業的平臺功能,感受到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光明日報推動大數據和文化産業融合發展的責任擔當。

“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文化企業也要抓住這次歷史機遇。”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指出,光明日報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在大數據時代要繼續延伸傳統優勢,團結起更多的知識分子和文化企業,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共同參與互聯網空間治理,共建大數據時代中國文化産業的共生生態,共創美好智慧新生活。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