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一抹“鄉愁”一座山,返鄉創業再造新山村

2018-05-28 21:13:1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廣網|編輯:楊玉國

  央廣網德清5月28日消息(記者曹文君)“天下第一苦,橫嶺福水范家塢”仙潭村老一輩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仙潭村位於湖州市德清縣莫幹山北麓,身處大山深處,過去一直是貧窮和落後的代名詞,用當地人的話講“姑娘都不願意嫁到這來”。而現在的仙潭村,已經今非昔比,站在高處,憑欄遠眺,只見群山懷抱、綠樹翠竹中各式小樓錯落有致,溪流曲直相應,蜿蜒的小公路將一戶戶別致的樓宇庭院連接起來,村民悠閒自在的生活其中,怡然自得,儼然一幅“桃花源記”的現實圖卷。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村景交融,美如畫中”,如今的仙潭村是“省級旅遊特色村”,一家家星羅棋佈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大批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依託莫幹山這張金名片,鄉村旅遊産業不斷發展,村居環境不斷得到改善,2017年已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次,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民宿旅遊村。仙潭村之所以有這樣的發展,跟一批又一批的返鄉創業的青年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莫梵民宿1號樓外觀(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一座山”帶來新生機

  洋家樂吸引了第一批返鄉創業者

  莫幹山是仙潭村的根脈,依山傍水的自然優勢給這裡帶來無限的機遇。2013年莫幹山的“洋家樂”火了,洋家樂的成功讓仙潭村在外工作的年輕人看到了回鄉發展的大好前景,於是第一批在外就業的青年人回來了,他們為這個深居大山深處的小山村帶來了新生機。“莫梵”民宿的老闆沈蔣榮就是最早的返鄉創業者。

創辦“莫梵”的返鄉創業者沈蔣榮(央廣網記者 陳庚 攝)

  沈蔣榮16歲外出闖蕩,當過竹器廠的小工,開過理髮店、小吃店,最後在縣城經營了一家餐館,直至2013年莫幹山“洋家樂”讓他嗅到了家鄉發展民宿的商機,他毅然回鄉創業。他將家中的老房子加以改造,在保證室內符合現代人居住追求的舒適感和美感之時,盡可能的讓老宅保留原有的框架和外觀,以及它充滿滄桑歲月感的痕跡。“2012年的時候村裏陸陸續續開起了農家樂,我弟弟就回家鄉開了一家。那時候村裏做的都是比較低端的那種農家樂。隨後洋家樂裸心谷的大火,給我的啟發很大,在經過市場了解後,我就想要做就做高端的民宿,然後拿出了自己的積蓄,我做了本地人開的第一家高端的民宿。”沈蔣榮説道。

採訪“清研”老闆沈曉承(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清研”民宿的老闆沈曉承也是第一批抓住商機回鄉創業的青年之一。沈曉承之前一直在寧波做國際物流相關的生意,2014年決定回鄉創業,改造老房,2015年正式營業。他告訴記者:“前幾年莫幹山民宿的概念已經炒的火熱,但是在我回鄉之前,這邊的民宿還不是很多,據我了解當時整個莫幹山地區也就10來家,我還是屬於中早期,還是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並且這邊有地有老房子,以前家裏面也是做農家樂的,有做服務業的基礎,我就選擇了改行,回鄉創業。”

  莫幹山原生態的環境和當下人們追求生態自然的理念正相符合。城市的喧囂讓都市人更嚮往山裏的寧靜,渴望有一個地方可以放鬆身心,親近自然,能容納下他們的一身疲憊,過一種“慢生活”。而這些開在山裏的高端民宿用他們精心的設計、返璞歸真的裝飾,貼心的服務和優美的環境,吸引了大批遊客選擇到這裡度假休閒。這座山的獨特優勢和人們不斷發展的新理念,為這個小山村帶來了新希望。

“莫梵”民宿室外泳池(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記憶裏揮之不去的“鄉愁”

  返鄉創業也是再造一個“家”

  “鄉愁”是每個返鄉創業者心裏回家最堅定的聲音,在採訪的時候幾乎每個返鄉者都提到了家鄉和內心的鄉土情是回鄉創業的原因之一。

  説起回鄉創業最初的想法,“莫梵”的老闆沈蔣榮説:“我一開始並沒有決定回來開一家民宿,在某一天回到了家鄉龍潭處,沿著路走上去,沉浸在山林中,慢慢一個人走過一段段的林間小路,看著高處流淌下來的山泉和環繞的翠竹,我內心無比的平和。”當他看到龍潭的歲月留痕,佈滿了青苔的滄桑和沿途荒涼的亭子、破敗的枯樹。他想起了遠方城市的高樓林立,與眼前的一切形成鮮明對比。沈蔣榮説:“我當時感觸到,日子是長的,生命是短的,這麼多年的忙碌,都只為了生存,一直不明白自己的期待是什麼。”

“莫梵”民宿庭院裏的茶桌(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沈老闆看到自己家坍塌破舊的老房子的時候回憶起了自己兒時的生活和記憶,這裡有他留下的痕跡。看著破敗的老宅心裏萌生了要把老宅重新建造起來經營民宿的想法。雖然自己不懂設計也沒有經營民宿的經驗,有些許迷茫,但朋友對他説:雖然你沒什麼文化,但是沒有誰比一個山裏人,更懂得山居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於是他堅定的開始了老房改造。他在房屋的設計中把農村生活的體驗都融入進來,大廳裏擺設的老物件、房間裏的能看到星空的大天窗都充滿了自己的兒時記憶。

  在採訪“清研”的老闆沈曉承的時候,他也提到了自己內心的鄉土情:“我更喜歡住在村裏,這裡空氣好、安靜,鄉村裏生活節奏會更慢。最主要的這裡畢竟是我的家鄉,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人,對出生地是有感情的。沒出去過的人可能沒這種感覺,出去過的人這種感情會更加強烈。現在我如果到城市裏生活久了,我反而會不習慣。”在返鄉創業這條路上,沈曉承覺得自己一點不孤單,他説:“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很多周圍的朋友都返鄉了,資金夠的選擇開民宿,有些在外打工條件不是很允許的就回來到這邊民宿裏做管家,一點不比城市裏面差,回鄉創業就業,每年的凈收入反而要比城市裏高。”

“清棲”民宿外觀和庭院草坪(央廣網記者 曹文君 攝)

  “清棲”的老闆沈曉琳,是“清研”老闆沈曉承的堂妹,今年只有29歲,隨著哥哥返鄉創業的腳步,自己也在2016年回鄉創業,開了“清棲”民宿,她對記者説:“我之前在縣城裏一家公司上班,離家遠還很辛苦。而現在,自己在家鄉開民宿更有生活的感覺,我們家裏人都在這裡,我回來之後和家人團聚在一起,對老人來説也是一種天倫之樂,我們家可以真正的四代同堂了。”她現在很享受鄉村的生活,用她的話來説她如今可以每天收拾收拾房子,打掃庭院,種花理草,過起了慢生活,比以前在城裏工作時的狀態好很多。她覺得自己不是在開一家民宿而是在生活。

  內心的鄉土情和無法割捨的一抹“鄉愁”讓他們在鄉村充滿新希望的時候紛紛返鄉,他們的返鄉也帶動了鄉村的振興,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根基。據統計,村裏目前125家民宿,其中由返鄉創業村民自己開辦的有56家,近三年農民收入均增幅20%以上。

  小山村出現“用工荒”

  民宿的井噴為鄉村帶來大改變

  隨著小山村不斷的發展、人才回歸和産業興旺,也帶動了山村的各類建設。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民宿業也建起來了行業標準,甚至出現了“用工荒”,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著,鄉村正在逐漸振興。

  沈曉承跟記者談到如今村裏的變化時感慨萬千,他説:“村里民宿漸漸興旺起來後,村裏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了遊客中心、遊步道、連接莫幹山景區的馬路和逐漸發展的觀光農業。村裏為了遊客更加方便正在積極的拓寬原有的馬路,新修更便捷的路。”

村裏的竹林小道,環境清幽(央廣網記者 曹文君 攝)

  記者了解到,村里正在積極建設美麗鄉村,對所有舊房進行外立面改造,建起了村裏的文化禮堂,對村內的環境進行綠化改造。村裏變得乾淨整潔,村容村貌有了極大的改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據統計,仙潭村為提升村莊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創建共16個大項,總投入約1402萬元。此外,為了讓民宿行業更好的良性發展,村裏逐漸有了一套成體系的民宿行業標準,每家民宿都嚴格按照行業標準建造,各民宿之間也相互幫助,成立了行業協會,使得民宿産業逐漸興旺發達。

  返鄉創業者紛紛回鄉開辦民宿,也解決了村裏就業困難者的再就業。每到旅遊旺季,村裏甚至出現了“用工荒”。村裏有勞動能力的阿姨大媽成了最搶手的人,如果會做飯、懂服務更是各家民宿搶著要的人才。更別提年輕的小夥子和小姑娘,都被各家民宿爭搶著要去做管家。村裏為了提高民宿的服務水準,還會定期開辦培訓課,教從事民宿行業的村民怎樣做好服務,並對在民宿工作的阿姨進行房間整理、飯菜搭配、布草整理、接待禮儀等一系列的培訓。

  如今仙潭村的發展,讓村裏每個人都充滿著幹勁和希望。在旅遊旺季到來的時候,村里民宿都出現人手不夠的情況,周邊村裏的阿姨大媽都跑來工作,也帶動了周邊村的發展。據統計,仙潭村外出務工人員回歸300多人,其中回鄉從事民宿的近200人,從事除民宿外三産人員100多人。

  隨著鄉村振興的戰略提出,村裏將對生態環境加大保護、環境衛生進一步整治、對一些景點和房子進行保護整修,以村集體經濟為主,吸收第三方資本來村成立旅遊公司,及大學生、農民工返鄉創業協會,仙潭村將打造成集旅遊、休閒、觀光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基地。

  仙潭村的振興對其他小山村是一個“啟示錄”,怎樣利用好自己的地理優勢,怎樣吸引人才回歸,怎樣讓産業興旺,怎樣改善村居環境,是每個鄉村要思考的問題。尤其是人才的回歸,將為鄉村帶來新觀念和新思想,帶來創新。有了人才鄉村振興也有了可實現的基礎,有了適合的産業發展,鄉村的振興更有奔頭。

  央廣網德清5月28日消息(記者曹文君)“天下第一苦,橫嶺福水范家塢”仙潭村老一輩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仙潭村位於湖州市德清縣莫幹山北麓,身處大山深處,過去一直是貧窮和落後的代名詞,用當地人的話講“姑娘都不願意嫁到這來”。而現在的仙潭村,已經今非昔比,站在高處,憑欄遠眺,只見群山懷抱、綠樹翠竹中各式小樓錯落有致,溪流曲直相應,蜿蜒的小公路將一戶戶別致的樓宇庭院連接起來,村民悠閒自在的生活其中,怡然自得,儼然一幅“桃花源記”的現實圖卷。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村景交融,美如畫中”,如今的仙潭村是“省級旅遊特色村”,一家家星羅棋佈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大批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依託莫幹山這張金名片,鄉村旅遊産業不斷發展,村居環境不斷得到改善,2017年已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次,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民宿旅遊村。仙潭村之所以有這樣的發展,跟一批又一批的返鄉創業的青年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莫梵民宿1號樓外觀(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一座山”帶來新生機

  洋家樂吸引了第一批返鄉創業者

  莫幹山是仙潭村的根脈,依山傍水的自然優勢給這裡帶來無限的機遇。2013年莫幹山的“洋家樂”火了,洋家樂的成功讓仙潭村在外工作的年輕人看到了回鄉發展的大好前景,於是第一批在外就業的青年人回來了,他們為這個深居大山深處的小山村帶來了新生機。“莫梵”民宿的老闆沈蔣榮就是最早的返鄉創業者。

創辦“莫梵”的返鄉創業者沈蔣榮(央廣網記者 陳庚 攝)

  沈蔣榮16歲外出闖蕩,當過竹器廠的小工,開過理髮店、小吃店,最後在縣城經營了一家餐館,直至2013年莫幹山“洋家樂”讓他嗅到了家鄉發展民宿的商機,他毅然回鄉創業。他將家中的老房子加以改造,在保證室內符合現代人居住追求的舒適感和美感之時,盡可能的讓老宅保留原有的框架和外觀,以及它充滿滄桑歲月感的痕跡。“2012年的時候村裏陸陸續續開起了農家樂,我弟弟就回家鄉開了一家。那時候村裏做的都是比較低端的那種農家樂。隨後洋家樂裸心谷的大火,給我的啟發很大,在經過市場了解後,我就想要做就做高端的民宿,然後拿出了自己的積蓄,我做了本地人開的第一家高端的民宿。”沈蔣榮説道。

採訪“清研”老闆沈曉承(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清研”民宿的老闆沈曉承也是第一批抓住商機回鄉創業的青年之一。沈曉承之前一直在寧波做國際物流相關的生意,2014年決定回鄉創業,改造老房,2015年正式營業。他告訴記者:“前幾年莫幹山民宿的概念已經炒的火熱,但是在我回鄉之前,這邊的民宿還不是很多,據我了解當時整個莫幹山地區也就10來家,我還是屬於中早期,還是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並且這邊有地有老房子,以前家裏面也是做農家樂的,有做服務業的基礎,我就選擇了改行,回鄉創業。”

  莫幹山原生態的環境和當下人們追求生態自然的理念正相符合。城市的喧囂讓都市人更嚮往山裏的寧靜,渴望有一個地方可以放鬆身心,親近自然,能容納下他們的一身疲憊,過一種“慢生活”。而這些開在山裏的高端民宿用他們精心的設計、返璞歸真的裝飾,貼心的服務和優美的環境,吸引了大批遊客選擇到這裡度假休閒。這座山的獨特優勢和人們不斷發展的新理念,為這個小山村帶來了新希望。

“莫梵”民宿室外泳池(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記憶裏揮之不去的“鄉愁”

  返鄉創業也是再造一個“家”

  “鄉愁”是每個返鄉創業者心裏回家最堅定的聲音,在採訪的時候幾乎每個返鄉者都提到了家鄉和內心的鄉土情是回鄉創業的原因之一。

  説起回鄉創業最初的想法,“莫梵”的老闆沈蔣榮説:“我一開始並沒有決定回來開一家民宿,在某一天回到了家鄉龍潭處,沿著路走上去,沉浸在山林中,慢慢一個人走過一段段的林間小路,看著高處流淌下來的山泉和環繞的翠竹,我內心無比的平和。”當他看到龍潭的歲月留痕,佈滿了青苔的滄桑和沿途荒涼的亭子、破敗的枯樹。他想起了遠方城市的高樓林立,與眼前的一切形成鮮明對比。沈蔣榮説:“我當時感觸到,日子是長的,生命是短的,這麼多年的忙碌,都只為了生存,一直不明白自己的期待是什麼。”

“莫梵”民宿庭院裏的茶桌(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沈老闆看到自己家坍塌破舊的老房子的時候回憶起了自己兒時的生活和記憶,這裡有他留下的痕跡。看著破敗的老宅心裏萌生了要把老宅重新建造起來經營民宿的想法。雖然自己不懂設計也沒有經營民宿的經驗,有些許迷茫,但朋友對他説:雖然你沒什麼文化,但是沒有誰比一個山裏人,更懂得山居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於是他堅定的開始了老房改造。他在房屋的設計中把農村生活的體驗都融入進來,大廳裏擺設的老物件、房間裏的能看到星空的大天窗都充滿了自己的兒時記憶。

  在採訪“清研”的老闆沈曉承的時候,他也提到了自己內心的鄉土情:“我更喜歡住在村裏,這裡空氣好、安靜,鄉村裏生活節奏會更慢。最主要的這裡畢竟是我的家鄉,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人,對出生地是有感情的。沒出去過的人可能沒這種感覺,出去過的人這種感情會更加強烈。現在我如果到城市裏生活久了,我反而會不習慣。”在返鄉創業這條路上,沈曉承覺得自己一點不孤單,他説:“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很多周圍的朋友都返鄉了,資金夠的選擇開民宿,有些在外打工條件不是很允許的就回來到這邊民宿裏做管家,一點不比城市裏面差,回鄉創業就業,每年的凈收入反而要比城市裏高。”

“清棲”民宿外觀和庭院草坪(央廣網記者 曹文君 攝)

  “清棲”的老闆沈曉琳,是“清研”老闆沈曉承的堂妹,今年只有29歲,隨著哥哥返鄉創業的腳步,自己也在2016年回鄉創業,開了“清棲”民宿,她對記者説:“我之前在縣城裏一家公司上班,離家遠還很辛苦。而現在,自己在家鄉開民宿更有生活的感覺,我們家裏人都在這裡,我回來之後和家人團聚在一起,對老人來説也是一種天倫之樂,我們家可以真正的四代同堂了。”她現在很享受鄉村的生活,用她的話來説她如今可以每天收拾收拾房子,打掃庭院,種花理草,過起了慢生活,比以前在城裏工作時的狀態好很多。她覺得自己不是在開一家民宿而是在生活。

  內心的鄉土情和無法割捨的一抹“鄉愁”讓他們在鄉村充滿新希望的時候紛紛返鄉,他們的返鄉也帶動了鄉村的振興,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根基。據統計,村裏目前125家民宿,其中由返鄉創業村民自己開辦的有56家,近三年農民收入均增幅20%以上。

  小山村出現“用工荒”

  民宿的井噴為鄉村帶來大改變

  隨著小山村不斷的發展、人才回歸和産業興旺,也帶動了山村的各類建設。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民宿業也建起來了行業標準,甚至出現了“用工荒”,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著,鄉村正在逐漸振興。

  沈曉承跟記者談到如今村裏的變化時感慨萬千,他説:“村里民宿漸漸興旺起來後,村裏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了遊客中心、遊步道、連接莫幹山景區的馬路和逐漸發展的觀光農業。村裏為了遊客更加方便正在積極的拓寬原有的馬路,新修更便捷的路。”

村裏的竹林小道,環境清幽(央廣網記者 曹文君 攝)

  記者了解到,村里正在積極建設美麗鄉村,對所有舊房進行外立面改造,建起了村裏的文化禮堂,對村內的環境進行綠化改造。村裏變得乾淨整潔,村容村貌有了極大的改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據統計,仙潭村為提升村莊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創建共16個大項,總投入約1402萬元。此外,為了讓民宿行業更好的良性發展,村裏逐漸有了一套成體系的民宿行業標準,每家民宿都嚴格按照行業標準建造,各民宿之間也相互幫助,成立了行業協會,使得民宿産業逐漸興旺發達。

  返鄉創業者紛紛回鄉開辦民宿,也解決了村裏就業困難者的再就業。每到旅遊旺季,村裏甚至出現了“用工荒”。村裏有勞動能力的阿姨大媽成了最搶手的人,如果會做飯、懂服務更是各家民宿搶著要的人才。更別提年輕的小夥子和小姑娘,都被各家民宿爭搶著要去做管家。村裏為了提高民宿的服務水準,還會定期開辦培訓課,教從事民宿行業的村民怎樣做好服務,並對在民宿工作的阿姨進行房間整理、飯菜搭配、布草整理、接待禮儀等一系列的培訓。

  如今仙潭村的發展,讓村裏每個人都充滿著幹勁和希望。在旅遊旺季到來的時候,村里民宿都出現人手不夠的情況,周邊村裏的阿姨大媽都跑來工作,也帶動了周邊村的發展。據統計,仙潭村外出務工人員回歸300多人,其中回鄉從事民宿的近200人,從事除民宿外三産人員100多人。

  隨著鄉村振興的戰略提出,村裏將對生態環境加大保護、環境衛生進一步整治、對一些景點和房子進行保護整修,以村集體經濟為主,吸收第三方資本來村成立旅遊公司,及大學生、農民工返鄉創業協會,仙潭村將打造成集旅遊、休閒、觀光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基地。

  仙潭村的振興對其他小山村是一個“啟示錄”,怎樣利用好自己的地理優勢,怎樣吸引人才回歸,怎樣讓産業興旺,怎樣改善村居環境,是每個鄉村要思考的問題。尤其是人才的回歸,將為鄉村帶來新觀念和新思想,帶來創新。有了人才鄉村振興也有了可實現的基礎,有了適合的産業發展,鄉村的振興更有奔頭。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