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加快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

2018-06-27 11:32:16|來源:光明網|編輯:趙春曉

  作者:鄔曉燕(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品質。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於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重要文件,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然而,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的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等不足。譬如,環境要素管理存在分散化、環節化、領域化等缺陷,環境部門管理存在職能交叉、衝突或脫節等問題,環境問題解決存在短期性和暫時性的弊端,缺乏貫穿始終的過程式管理及後續監督、追加評價等。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環保形勢更趨複雜嚴峻;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對更優美環境的訴求更加迫切。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加快構建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新時代解決錯綜複雜的生態環境問題、化解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提供制度依據和保障,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立場的鮮明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他還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我們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

  建設科學規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這是實現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和黨執政為民的責任擔當。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不斷完善科學規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建設民主公正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多元利益主體積極參與環境治理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必須全面反映不同社會群體的環境需求,協調和促進環境利益與風險的合理分配,為政府、企業、公眾、環境公益組織等多元利益主體協商共治環境生態難題提供制度保障,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建設運行高效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積極承擔中國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責任與使命,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運行高效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有助於推動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探索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我們要以此為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化環境綜合治理措施,落實生態文明目標責任,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政府治理、企業創新、行業發展、公眾生活各方面,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光明日報》( 2018年06月26日 06版)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