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紀實·2018】老人與鱷——安徽七旬老人佘世珍守護揚子鱷30多年

2018-07-11 15:05:1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范琪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閻蔚 李岩 武詩韻 王雅琪 王司辰):在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佈著多處野生揚子鱷保護點。人手短缺使保護點內揚子鱷的日常看護工作落在了當地百姓身上。今年79歲的佘世珍就是其中一員,30多年來,她一直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守護著揚子鱷。

佘世珍講述護鱷故

  這是平時難得一聞的揚子鱷叫聲。素有“活化石”之稱的揚子鱷距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和大熊貓一樣是中國特有珍稀物種。揚子鱷曾廣泛分佈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目前野生數量僅存150多條,瀕臨滅絕。

  而對於安徽宣城市周王鎮張村村民來説,揚子鱷的叫聲很熟悉。村中紅星水庫的湖心島、蘆葦叢中,常有野生揚子鱷出沒。這裡是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1個野生揚子鱷保護點中的一個。

  佘世珍和她的四個兒子就住在水庫邊上。安徽六月的午後悶熱難耐,一身深灰色粗布衣褲、滿頭白髮、膚色黝黑的佘世珍就在堂屋的小木凳上安靜坐著。但一提到“土龍”,這位消瘦老人渾濁的眼裏立刻綻放出別樣的光芒,佘世珍説:“1982年,一開始它(鱷魚)在島上下了一窩蛋。我的小兒子在湖邊洗澡的時候看到了,回來跟他爸爸講看到一窩蛇蛋。他爸爸拿來一看説,哎呀,這不是蛇蛋。我們農村管揚子鱷叫‘土龍’,這個‘土龍’可不能打死的,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啊。從82年我們就開始了保護,一直到現在。”

佘世珍與老伴的老照片

  當地林業部門確認,那窩蛋正是野生揚子鱷産下的卵,紅星保護點隨即成立。佘世珍夫婦受有關部門委託,成了“護鱷人”。

  佘世珍的“護鱷人”一當就是30多年。在揚子鱷的産卵、孵化期,她會在天氣乾燥時往鱷魚巢穴的草上灑水幫助鱷魚卵孵化,並在其四週築網保護鱷魚卵和幼鱷,還會勸離湖邊撒網捕魚的人。一本密密麻麻記滿了揚子鱷活動情況、溫度、風向等信息的“揚子鱷巡護情況記錄表”更讓我們仿佛看到老人幾十年如一日在水庫邊巡查的身影。2004年老伴去世後,她更是一人承擔起了全部工作,把揚子鱷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説起她的“護鱷”初心,老人的話格外樸實,佘世珍説:“世界上的動物有各自的特點,揚子鱷也是一種動物,跟人的生命一樣,在地球上也需要它。它也不像外國鱷魚那樣吃人,有什麼關係呢。這種東西你不照顧他不照顧,是作孽啊!因為它的數量很少,成活率太低。”

  佘世珍説,每年7月15日之前,揚子鱷一定會産卵,一條雌鱷每次能産卵50多枚,最終能有十條幼鱷存活下來已實屬難得。而經過幾十年的悉心看護,目前約有20多條野生揚子鱷常年生活在紅星保護點。

  在佘世珍眼裏,“土龍”很醜,可是卻很溫柔,和村民們互不打擾,相處得特別和諧。張村的綠水青山間,展現的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老人現在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已力不從心,但為了這份和諧,她希望把揚子鱷保護工作一代一代傳下去,佘世珍説:“我跟大兒子説,你現在也60多歲了。現在我是培養你,你也要慢慢地培養你的兒子,把這個(揚子鱷保護工作)傳下去,不就是照顧它嗎,這個工作不能停下來。”

    為使揚子鱷擺脫滅絕的厄運,除了中國百姓自發的努力,中國政府同樣在行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經過30多年的努力,在總面積近1.9萬公頃的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人工繁育的揚子鱷總數目前已達1.5萬條。

佘世珍與記者合影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