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2018-08-06 10:57:14|來源:光明日報|編輯:趙春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品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出的重大決策,對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助推農業現代化

  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我們黨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問題。新中國早期我們黨就確定了包括農業在內的“四個現代化”基本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年初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題,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這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形成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框架,對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把大力發展農村生産力放在首位。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要做大做強高效綠色種養業、農産品加工流通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鄉村服務業、鄉土特色産業、鄉村信息産業,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産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適應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要求,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盤活農村集體資産,構建集體經濟治理體系,形成既體現集體優越性又調動個人積極性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如引入産業化經營的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等經營模式和“互聯網+農業”、大數據農業等新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土地實行所有權歸集體、使用和收益權歸農戶的制度。為適應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發展需要,在保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需要進一步探索土地流轉機制、宅基地使用機制,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當前,有些地方存在農村集體産權混亂的現象,為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要探索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健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登記備案機制,確定集體收益分配權,落實農民對集體經濟活動的民主管理權利,進行農村集體産權股份合作制改革。要構建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治理現代化

  我國生産力佈局不平衡,城鄉發展存在較大差距,農村治理現代化的水準相對較低。鄉村振興戰略是富農興農的重要戰略,是促進農村治理更加公平的有效舉措,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村治理現代化。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紮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戰鬥堡壘。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堅持自治為基,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推動鄉村法治現代化,堅持法治為本,樹立依法治理理念,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規範市場運行、農業支持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要提升鄉村德治水準,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此外,構建平安鄉村也是農村治理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方面。

  實現鄉村振興,要著力建設生態宜居型鄉村。由於大部分農村地區長期以來採取粗放的發展方式,有些地區生態平衡被打破。為此,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實行集約化經營,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農村水土,改進農村廁所,科學規劃生産、居住區域,使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建設鄉風文明村鎮。農村精神文明是農村發展的血脈,只有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美麗鄉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三農”問題才能有根有魂。對此,在振興鄉村戰略中,要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農村科技發展、農村民俗文化的繼承和創新、農村法制建設、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農村文化體制建設等。建設公共設施齊全的鄉村。農村公共設施短缺是農村發展的短板。在城鄉融合的機制下,解決農村公共設施滯後問題,要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鄉村振興戰略有效提高農民收入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提升農民素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解決好人的問題。要適應建設現代化農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需要,就必須大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當前,農民的科技、文化及受教育水準不高,直接制約農村勞動生産率的提高。要努力提升農民工的勞動技能和職業素養,提高他們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

  促進農民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改革戶籍制度,打通城鄉之間的區隔。解決返鄉農民工和沉澱在農村的農民就業問題,需要政府創造條件,實行農村工業化,延長産業鏈,發展農村容納勞動力強的第三産業。適應國家提出的“雙創”要求,農民要增加收入、獲得富裕的生活,就需要在第一産業創業方面主要著眼于産業化規模化,第二産業方面主要集中于延長農産品加工鏈條,第三産業方面主要是涉農服務。

  加大對農民的支持力度。在城鎮化過程中,我國已經發展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歷史新階段,需要城市、工業給予農村、農業支持,需要國家給予農業補貼和其他如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性支持。對於農村基礎設施長期滯後的現狀,需要政府補短板,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於農村貧困地區,需要通過精準脫貧政策,如期在2020年使農村擺脫貧困。

  總之,我們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充分認識鄉村振興戰略對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作用,適應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力推動“三農”問題有效解決。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李偉)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