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以哲學的方式走向世界

2018-08-17 15:08:56|來源:光明日報|編輯:趙春曉

  

  13日下午舉行的全體大會現場 北京大學供圖

  

  會議現場 本報記者 王倩攝

  8月13日至20日,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舉行。在為期8天的“哲學周”裏,來自121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余名哲學家代表和哲學愛好者在超過1000場次的學術活動中,圍繞“學以成人”的主題,彼此聆聽、深度對話。

  “希望這次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的世紀對話,能夠推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理解,在差異和多元中尋求共識,在對話和討論中消除隔閡,為人類進步提供新的思想源泉和發展動力,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哲學家的智慧。”北京大學校長、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中國組委會主席林建華在大會開幕式致辭中説。

  1.“學以成人”回應人類共同關切

  作為本屆大會主題,“學以成人”提出伊始,就在哲學界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諸多討論。伴隨大會的召開,這一討論逐漸達到高潮。

  “但我覺得這個主題選取得非常成功。‘學以成人’的‘成’,動詞理解時,強調通過修養成就人格;形容詞理解時,‘成人’即‘完人’。這兩方面均需通過‘學’而成就。研討這一主題,對於涵養君子人格,培育現代公民,克服現代性帶來的各種弊端大有益處。如此,‘學以成人’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面向中國,又向世界敞開。”武漢大學教授郭齊勇的一番妙解,在聽眾中引起共鳴。

  “在我的理解中,‘學以成人’意味著我們需要通過學習、交往、反思成為更好的人。我們須時刻保持懷疑的態度,並不斷尋找確定的普遍性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與整個世界接觸,與人、動物相處,並成就和發現自我的確定性意義。”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伯納德·林斯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認為,如何理解“學以成人”、何以能夠“學以成人”,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不容回避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歷史作為解釋原則的歷史唯物主義。我向來主張,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學説、學術,更應當成為學養。只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激發人們的思想活力、啟迪人們的哲理智慧、滋養人們的浩然之氣,才能使人真正成為具有歷史觀、文明觀和時代觀的人,從而真實理解和把握人類和社會”。

  在本屆大會上,與會學者從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傳統等角度展開了對“學以成人”的切磋研討,這既是對人類社會共同關切的哲學回應,也是對以人為原點的哲學傳統的時代迴響。

  “我們可以獨自做很多事情,但是向他人學習也很重要:從外部反觀自我,伴隨著社會化而成長,並從中習得某種自我反思意識。我想,這種教育是哲學精神的一部分,它和人類社會許多其他重要的方面,從基礎教育到家庭生活等都緊密相關。”挪威卑爾根大學教授居納爾·希爾貝克認為。

  2.思想交融繪製世界哲學地圖

  多樣性和包容性,是本屆大會最鮮明的特點。希臘、中國、印度、猶太、基督教等哲學備受關注,非洲、中東、東南亞、拉美等不同地域文化和智慧傳統深受重視;形而上學、邏輯學等傳統哲學和人工智能哲學、信息和數字文化哲學等新興哲學吸引了不同語言、不同膚色與會學者的目光……世界哲學發展的完整格局被全景呈現。

  “我們身處眾多全球性危機之中——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環境的以及我們的傳統、信仰和價值的危機。以至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語言共同體、任何一個知識經濟體能夠獨立面對這些挑戰。”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主席德莫特·莫蘭説,“但如果我們打開耳目,敞開心靈,並準備讓自己的假設在一個友善和融洽的氛圍中獲得挑戰,那麼我們將從彼此那裏學到很多。”

  在本屆大會上,從各民族文明源頭出發,重新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成為各國學者的討論路徑之一。來自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梅塞德斯·德·拉·加爾薩通過對瑪雅文明中的“人”“時間”“世界”等概念的內涵及其思想傳統的分析,指明瞭文明差異往往是更為多元、開放地理解世界的重要切口。而來自雅典大學的保羅·卡裏格斯則從古希臘哲學方法和立場的多樣性出發,探討人類生活的終極目的。

  武漢大學教授吳根友認為,哲學是民族精神中最彌足珍貴的部分,不同哲學間的反思、交流和碰撞,有助於在豐富人類精神文明多樣性的同時,增進民族間的理解和尊重。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所在的紅磚小樓一層的一個休息室裏,懸挂著一副對聯:‘文明新舊能相益,心理東西本自同。’它提示我們,不同文明雖有古今、新舊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但彼此之間的交流能夠相互受益。”北京大學教授王中江提出,“我們要在共同的世界中充分享受共同性,也要在不同的世界中儘量分享差異性。”

  在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成中英看來,不同文明間應建立一種具有價值深度、具有“人”的含義的哲學意識,彼此尊重、平等互惠。文明對話首先需要人們發自內心的相互認識、承認和肯定。

  3.中國哲學話語走向國際舞臺

  前來參加本屆大會的洪堡大學教授、倫敦大學教授邁克爾·比尼,曾于2011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擔任客座教授。“我親眼見證了近年來中國哲學界的巨大變化——很多中國哲學典籍被譯介,中國哲學家與西方學界的接觸越來越多。這幾天,我遇到了一些來自洪堡大學的學者,他們對中國哲學的研究現狀滿懷興趣。”邁克爾·比尼感慨。

  南非大學教授拉莫斯和維也納大學教授帕克斯的演講,都涉及儒家哲學中“仁”的觀念。邁克爾·比尼在14日舉行的“表達性,對話,可譯性”專題會議上,以中國哲學概念“道”的翻譯為例,闡釋了哲學翻譯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困難。

  “不少西方學者運用其掌握的中國哲學知識進行學術討論,這的確有些出乎意料,這在過去很少出現。”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認為,世界哲學大會為中國哲學話語走向世界提供了平臺和條件未來,廣大哲學研究者更應在對話內容上下功夫。

  14日,大會特邀會議“馬克思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召開,與會者以學術研討的方式向“千年第一思想家”致敬。“本屆大會設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分組會議,並設置了多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平行專場,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前任主席威廉·麥克布賴德將在20日帶來一場關於馬克思的特別紀念講座。這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影響力的顯著提升。”北京大學教授仰海峰表示。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哲學傳統的國家,但中國哲學尚未完全被世界所了解。隨著經濟社會影響力的提升,中國哲學話語影響力正處於高速提升階段。面向未來,我們仍任重道遠。”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韓震説。在蘇州大學教授任平看來,歷經百年求索,以開放姿態面向世界的中國,迎來了強起來的新時代。“伴隨哲學話語在國際舞臺日漸響亮,今天的中國,正以哲學的方式走向世界!”

  (本報記者 王琎 張穎天 晉浩天)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