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一帶一路·五年來】 合作共贏路 文化交流橋

2018-08-22 10:20:05|來源:光明網|編輯:谷士欣

  【一帶一路·五年來】    

  合作共贏路 文化交流橋    

  ——塞爾維亞人眼中的“一帶一路”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中國倡議,世界迴響。五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正從願景變成現實。在塞爾維亞,無論是國家政要、專家學者,還是技術人員和學生,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一帶一路”倡議,並在採訪中告訴記者“一帶一路”五年來給他們帶來的變化和收穫。

  越來越多人受益於中國企業項目

  “我的中文名字叫舒心,我覺得目前的工作很開心。”8月6日下午,在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的建設工地,24歲的塞爾維亞女孩瑪麗亞告訴記者。

  因為喜歡中國文化,瑪麗亞6年前在貝爾格萊德大學學習中文,兩年前她來到山東高速塞爾維亞公司做中文譯員和辦公室文員。能夠成為中國公司的員工,瑪麗亞很開心,她和中國同事的關係都很好。

  “我喜歡這座建築。”瑪麗亞指著身後正在建設中的大廈説。

  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大廈是在原中國駐前南斯拉伕大使館舊址上建設的建築項目,是中國在巴爾幹地區建立的首個中國文化中心。大廈由山東高速集團所屬山東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承建。

  在塞爾維亞的中國公司,像瑪麗亞這樣的當地員工很多。大力發展本土化戰略,使更多的塞爾維亞人在中國企業的項目中受益。2015年,山東高速與貝爾格萊德大學簽下協議,每年招收10至20名優秀學生來公司實習,並招聘畢業生來公司就業。目前,中國文化中心建築工地有100多名當地工人在現場工作,整個工程加上設計、監理等共有200人,中方只有10多人。

  中國文化中心擔負著傳播中國思想及文化的重任。從設計到建設,這座建築都是中國企業與塞爾維亞合作進行的。瑪麗亞對明年投入運營的大廈充滿期待。

  目前,瑪麗亞除了翻譯工作,還會在業餘時間給中國同事們做塞爾維亞語的培訓,同時她還在繼續學習中文。“中國的公司很好,很有實力,我要把中文學得更好,以後還會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技術和管理助力當地人成長

  8月7日上午,在泛歐11號走廊塞爾維亞段E-763高速公路第三標段,雙向四車道的大路上瀝青鋪設已經完成,當地工人開著壓路機在寬闊平坦的大道上往來穿梭,道路兩側工人正在做道路邊溝和排水溝的最後修整。

  “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90%以上,整體項目今年年底應該能夠完成。”E-763高速公路項目經理部(奧布萊諾瓦茨-裏格)工程技術部品質控制工程師馬爾科·卡洛維奇高興地告訴記者。

  E-763高速公路項目作為泛歐11號走廊的一部分,是塞爾維亞連接黑山出海口的重要通道,也是連接巴爾幹地區與周邊國家的交通大動脈。這條道路建成後,道路通行速度將提升一倍以上。

  卡洛維奇在山東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集團塞爾維亞分公司工作了5年,參與了整個項目的建設過程。他所在的中國公司負責承建E-763高速公路的第三標段及第五標段施工,總里程50.2公里。該項目是中國進出口銀行優惠貸款項目,也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下首個付諸實施的基礎設施領域合作項目,對中塞兩國均有著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使身邊的高速公路多起來,生活和工作會越來越方便,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卡洛維奇表示。

  對於中國公司的管理和技術能力,卡洛維奇很信服。紮根中國公司5年,他不僅收入提升,在個人技術和學業方面進步更大,取得了塞爾維亞建造師的資格證書——這在塞爾維亞當地是很難取得的一個證書,對個人發展非常重要。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目前在塞爾維亞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通信、基建、能源、投資等領域的中國大型先進企業紛紛進入塞爾維亞,中國公司平臺向當地員工開放,中國公司的技術和管理成為當地人員成長的助力。

  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孔子學院是文化交流的橋梁,可以使塞爾維亞人在這裡了解中國文化,也可以使中國人了解塞爾維亞的文化。”8月8日上午,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大學孔子學院塞方院長伊娃娜説。

  伊娃娜告訴記者,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人心,喜愛中國文化的塞爾維亞人越來越多,在當地掀起了漢語熱。如今,中文已成為諾維薩德大學的學分課程。

  2014年5月27日,諾維薩德大學孔子學院正式揭牌,由中國的浙江農林大學與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大學哲學院合作建立,特色是茶文化。目前,累計有3000多人在諾維薩德的孔子學院參加了漢語學習。

  在漢語教學的同時,諾維薩德大學孔子學院通過書法、繪畫、茶藝、武術、飲食等形式引導塞爾維亞民眾體驗文化場景、沉浸文化氛圍、感悟文化內涵,創辦以來已經開展了各種活動近200場,從5歲的兒童到78歲的老人,紛紛來到孔子學院的教學點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目前諾大孔子學院已經在塞爾維亞全境開設了16個教學點,覆蓋各年齡階段,教學的內容涵蓋漢語語言、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國民間藝術等各個領域。

  “文化交流促進了民心相通。”伊娃娜説。

  《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22日 01版)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