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樓:在奮鬥中收穫圓滿與幸福

2018-09-24 17:14:0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汪欣蕊

  9月23日(農曆八月十四)是秋分日,中國迎來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億萬農民致以節日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同一天,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投運,95對高鐵列車飛馳往來香港與內地數十個城市。9月24日,農曆八月十五,又逢中秋節。一個是首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一個是內地與香港高鐵實現互聯互通的歷史性時刻,一個是人們對“圓滿”寄予無限情愫的“團圓節”,當這些喜事在這秋收時節“邂逅”,註定生發出更豐富含義。

  這個雙節,是充滿儀式感的國家符號。自古以降,我國先民就有在秋收時節慶五穀豐登、盼國泰民安的傳統。《詩經·周頌·豐年》中“以洽百禮,降福孔皆”等句,展現的正是先民豐收後舉行的隆重祭典。隨後,古人曾在中秋節前後設立“秋社日”慶祝豐收。時至今日,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將中秋節定為豐收節。從時間看,雙節是時間和歷史的饋贈。秋天屬萬物成熟季節,秋分節氣的氣象學意義為晝夜時間均等、氣候由熱轉涼,中秋標誌著月亮盈滿、轉向虧缺,因此,古代秋社日多祭月,以慶祝豐收、感謝自然饋贈和祖先護佑、祈盼家國平安。

  節日,本質上是一種民俗文化。這些充滿儀式感、符號化的節日祭典、活動,文化功效頗為明顯。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在古時,這些節日促進了社會資源向農業系統傾斜。如今將中國農民豐收節設在秋分日,並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正是以鮮明的國家文化符號傳遞和強化這一儀式感,以塑造新的社會主流價值,引導各界更加重視“三農”工作。

  這個雙節,傳遞著奮鬥、圓滿、幸福。兩節相連,看似巧合,但蘊含著同一種精神——奮鬥。古往今來,田間有個好的收成,諸事有個圓滿結果,人生有個幸福結局,是每個人的嚮往。但是,豐收、圓滿、幸福都不是憑空得來的。只有春天的辛苦耕耘,才有秋天的碩果纍纍,團圓的甜蜜、幸福裏應該蘊含著奮鬥的故事。

  這個雙節,恰逢我國農村改革40週年,處於我國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雙節慶祝活動的目標應指向賡續勤勞務實、艱苦奮鬥的鄉土文明和民族精神,以堅實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實現習近平強調的“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調動億萬農民重農務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的,切實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真正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

  這個雙節,屬於中國,呼應世界。世界上很多國家在農産品收穫以後,都會舉辦農事節日活動。很多國家同樣也過中秋節。這與其説巧合,不如説各國先民處於文明初級階段時對世界、對自然、對人倫抱有同一追求:祈盼和平、圓滿、美好等。

  在全球化成為世界潮流的今天,同處地球這樣一艘“宇宙飛船”的人們,誰也不願意退回到“孤島”時代,我們命運與共。既如此,我們更應以敬畏之心,從共慶這些節日活動中獲得一些原初經驗:人類文明浩蕩前行,文化因多樣而美麗,相互尊重、共同奮鬥才能收穫圓滿與幸福,文化的孤立主義、單邊主義或霸淩主義終會被歷史所擯棄。

  (作者為本報評論員)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