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度國慶,不忘愛國主義初心與使命

2018-10-05 15:32:34|來源:光明網|編輯:汪欣蕊

  作者: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劉 林

  不留神間,國慶假日已過半。在全國人民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69華誕的喜慶日裏,回望共和國69載風雨兼程,不由生出諸多感慨。今年,改革開放正值40週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與未來在這裡交匯。偉大的時代源於偉大的人民,偉大的人民創造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托舉偉大的夢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不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與“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是愛國主義在新時代的繼承與發揚,始終維繫著華夏大地上各民族的團結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

  一個民族的強盛,離不開對“初心”的堅守,“初心”的精神本質來源於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貫穿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條鮮活主線,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都是緊緊圍繞著這一主線而生成與豐富的,人民精神面貌也都煥發于這一愛國情、民族魂之上。愛國是與愛黨、愛社會主義聯繫在一起的,具有不可分割的統一性,堅守“初心”,要求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是歷史進程的選擇。

  共産黨人的初心源自於為實現人類解放、人民幸福而奮鬥的價值追求,基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探索,是真理追求和科學追求的統一。在這個歷史過程中,黨、國家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命運的共同體,愛國主義成為凝聚這一共同體的精神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強調要讓愛國主義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堅定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勢必要將個人理想同祖國發展、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建立在個人與國家互為命運共同體的認同基礎上,實現自身發展、推動社會前進,紮根人民,奉獻國家。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中國共産黨的時代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因此,不忘“初心”是一個人、一個政黨乃至一個國家永恒的愛國主題。

  一個國家的繁榮,離不開對“使命”的擔當,“使命”的承擔動力深植于愛國主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擔當復興民族發展使命內生於愛國主義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屈原這一名句,讚頌其愛國情懷,將其做為愛國典範,號召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以服務國家、報效民族為己任。愛國主義是一個不斷由外生影響向內生自發的意識深化過程,是基於個人價值與國家利益的全面認同而産生的一種認同心理,最直觀的體現為個人對國家依賴情感。伴隨著個人的存在發展與國家、民族所提供的整體社會環境日益緊密,愛國情感逐漸化為一種處理個人利益與祖國利益、民族利益之間關係的行為參照,成為一種更高層次的愛國主義情懷,它集中體現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催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豪感反過來又能促進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而正是在這種良性作用的反復循環,愛國主義的“使命”擔當才能夠不斷得以深化和強化。

  愛國既不能只停留在認識上,也不能只停留在感情上,必須將自身發展同國家、民族和人類的發展緊密聯繫起來,主動擔負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使命,充分體現了愛國的民族精神、自覺的民族意識和強烈的使命擔當精神。

  一個時代的精神,離不開對“初心與使命”的傳承,“初心與使命”的時代價值源於愛國主義的當代主題。

  中華民族從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傳承中走來,經歷170多年的近代發展歷程,經歷共和國建立69年的探索,歷經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中國共産黨人的愛國主義與初心使命始終圍繞著實現民族富強、人民幸福,人民、社會、黨和祖國的命運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融匯了最深層、最根本的愛國主義,都強調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産主義理想的追求,都強調人民的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初心”堅守的底線與“使命”擔當的歸旨。

  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滋潤著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併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鮮明的目標指向。不忘愛國主義的初心與使命,超越了個人情感和個人行為準則的局限,激發人民的精神動力,提升民族的道路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凝聚人心團結民眾的重要思想基礎,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追求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本文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路徑研究”(18BKS136)的階段性成果)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