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大冶的轉型與突圍(慶祝改革開放40年·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2018-11-17 09:32:05|來源:人民網|編輯:劉天哲

  昔日礦坑處處、溪溝盡黑、魚蝦絕跡的千年古銅都湖北大冶,如今實打實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市。

  依礦而興、礦竭城衰、轉型突圍,短短幾十年間,大冶不斷改革創新,終於舊貌換新顏,成為“全國文明城市”,被國務院授予“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資源枯竭,經濟發展乏力、環保問題凸顯

  黃東平今年45歲,從記事起,村裏的“路是黑的、水是黃的、天總是灰濛濛的”。25歲那年,他先後在村裏承包了3個小煤礦,一舉成為“先富起來的人”。

  “古今一洪爐,舉世無雙冶”。作為我國六大銅礦生産基地和十大鐵礦生産基地之一,大冶已發現和探明的重大金屬礦、非金屬礦多達44種。千百年來,像黃東平這樣沉浸在挖礦掘金美夢裏的大冶人不計其數。

  “本世紀初,大冶500多座礦山上有近10萬人參與採礦,每9個大冶人中就有1個從事礦業開採。”大冶市經信局副局長彭洪湖介紹,2001年,全市七成的工業經濟總量、六成的稅收、七成的就業都來源於資源型産業。

  但黃東平的“掘金夢”在2006年戛然而止。當年6月,龍角山、銅山口、銅綠山,昔日因礦而設的“三大礦業重鎮”,因為資源枯竭、經濟蕭條被撤銷,從大冶行政版圖上消失,武鋼、大冶有色等央企也紛紛撤離。

  “經過多年的高強度開發,大冶礦産資源逐漸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時任黃石市環保局副局長的大冶市市長王剛説。更為嚴峻的是,“一礦獨大”的産業格局造成發展後勁乏力,嚴重制約著大冶的經濟社會發展。

  “每天堆在我辦公桌上的信訪件有一尺多厚,幾乎全是投訴‘五小’企業對水、氣、土壤的污染。”大冶市委書記李修武回憶,大冶一度被戲稱為“光灰城市”,白天穿白襯衣出去,晚上回來就成了灰襯衣。

  延續千年的資源之“利”,終於變成了資源之“累”。2008年,大冶被列入全國首批1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

  破釜沉舟,再造一個“新大冶”

  轉型,成為擺在大冶人面前的時代課題。“資源枯竭之後,大冶向何處去?”2006年6月的“黃金湖會議”,被視為大冶轉型發展的開端。全市所有科級及以上幹部,閉門3天,輪流發言,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

  會議達成共識:寧可放慢發展速度,也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然而,大冶轉型的代價也很巨大——1300多家“五小企業”全部關停,近300億元工業産值、超10億元利稅從賬面上抹去,近萬人下崗。

  “當時經濟不景氣,一下子割掉那麼大一塊經濟總量,很讓人心疼。”李修武説,在關停“五小企業”時,一些同志建議“變通”一下,圈一塊地建“五小”産業園,等新興産業做大後再關停。

  但綠色發展豈有“變通”之路?緊接著,大冶市落後的鋼鐵、煤炭、水泥産能全部關停了,佔全省産值1/3的煙花爆竹産業全部退出了;截污治污、礦山復綠、土壤修復等“治山、治水、治土、治氣”的工程陸續上馬。

  圍繞生態優先、轉型發展的主線,大冶一手抓機電製造、飲品食品、新型建材、紡織服裝等四大傳統産業集群提檔升級,一手抓高端裝備製造、生命健康、節能環保、新材料等四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逐步形成多元化産業體系。

  在産業轉型中,大冶人一次次“跳起來摘桃子”。3年前,投資百億元的漢龍項目落戶大冶,從項目動工建設到首輛“大冶造”新能源汽車成功下線,僅僅用了15個月。

  去年4月,大冶湖國家高新區掛牌,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匯聚了大冶新城區、勁牌工業園、羅橋工業園等平臺,以及勁牌、迪峰、山力等一大批投資10億元以上的企業項目,發展熱潮涌現。

  隨著GDP“綠色因子”不斷提升,生態文化旅遊和健康養老産業正成為大冶新的支柱産業。近5年來,該市旅遊收入年均增長46.1%。

  去年,大冶採礦業産值佔工業總産值的比重已不足12%。從“地下”到“地上”,從“黑色”到“綠色”,大冶人用12年再造了一個“新大冶”,擺脫了礦竭城衰的魔咒,高品質發展版圖日益清晰。

  接力改革,營造創業幹事氛圍

  去年上繳稅收25.8億元的勁牌公司,在20年前,還是一個員工人均負債2萬元的縣級國營酒廠。

  大冶市政協原主席黃治堯回憶,1997年末到1998年春,大冶市委深入推進國有企業産權改革。頂著壓力闖關的勁牌公司,如今已是保健酒龍頭企業。現在,民營企業早已挑起大冶經濟發展的大梁:去年全市5.6萬多戶民營市場主體實現增加值540.71億元,佔GDP比重的91.5%。

  “大冶的每一次轉型奮進,都彰顯著敢於突破體制機制壁壘的勇氣。”李修武説。

  在服務企業發展方面,近年來,大冶堅持“放手但不甩手”,在工業建設項目上勇闖改革“深水區”,成功探索“先建後驗”、審批“五聯合”“仲介超市”等做法。

  大冶的審批體制改革,實現了“一份合同免收費,一個窗口管評估、一個中心管圖審、一張通知即開工、一次測量多處用、一次上門全驗收”,新建工業項目行政審批由原來的133個工作日縮短到38個工作日以內;同時政府統一為工程諮詢、評估等26項仲介服務埋單,每年為全市企業減負3000多萬元。

  在鼓勵幹部擔當作為方面,大冶創新“領導小組+指揮部”扁平化運行的工作機制,對重點工作實行項目化管理,出臺“目標考核+增量考核”的幹部考核機制和免責減責激勵辦法,將“考事”和“考人”相結合,形成競相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疾風知勁草。在改革大潮中,大冶從礦竭城衰的困境中突圍,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去年,大冶在全國縣域經濟百強中排名第七十九位,實現“六年六進位”。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7日 06 版)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