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輝煌60年·壯美新廣西】廣西桂林修復漓江生態 漓江水更清更美

2018-11-28 18:03:3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桂林雁山區草坪回族鄉草坪村的漓江景色

記者採訪伏龍洲島96歲的原住民廖雲彬老人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周劍峰 桑亞榮):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漓江為代表的廣西桂林山水是中國自然風光的典型代表,改革開放以來有160多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和政要慕名到訪。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漓江不僅屬於廣西人民和全國人民,也屬於世界,一定要保護好桂林山水”。近幾年,廣西桂林大力整治環境,修復漓江生態,漓江水變得更清更美。

  長達214公里的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2013年,漓江被美國CNN列入“全球15條最美河流”,2014年,漓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産。

  在桂林漓江市區段有伏龍洲、螞蟥洲等四個洲島,四個島上生活著300多戶漁民。近年來,隨著遊客的逐年增加,島民們紛紛開起魚餐館,生活污水和餐飲污水直排漓江。為保護漓江環境,桂林投入3﹒14億元實施“一江四島”保護性旅遊開發項目工程,遷出原住居民,修復島上生態原貌。

  每隔十天半月,96歲的廖雲彬老人便離開新居,步行四十分鐘來到碧水環繞、竹林掩映的伏龍洲島,四處轉上半天。今年初 ,廖雲彬一家和其它22戶漁民全部搬離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伏龍洲島。4月10日,伏龍洲生態修復工程正式開工。

  廖伯伯告訴記者,漓江水以前很好,十米深的水都能看見魚,後來污水直排水中,魚全死光了。看到島上祖屋夷為平地,廖伯伯萬般不捨,但想到不久後將建成的生態綠地公園,他頗感欣慰:“我打了半輩子魚,1957年走上島。(現在)國家需要給國家,我希望它搞的好,往上走。往下走,國家不好,漁民不好。”

  年近六十的黃崗也是伏龍洲島上原住居民,他告訴記者,通過土地回收、房屋拆遷等工作,島上居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伏龍洲有兩座大山,一個是疊彩山,一個是伏波山,都是桂林著名的景點。桂林市要大變樣,要搞美麗一點,我們伏龍洲不帶頭,那桂林市怎麼美的起來呢?大家是這麼心情,同意搬。我現在的生活比較自由了,補貼的錢給我們,把房子裝修好,剩下的錢我們去旅遊、帶兒子帶孫子都比較方便。”

桂林伏龍洲島漁民黃崗接受中央媒體記者團採訪

漓江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石明伏龍洲島接受記者團採訪

  據悉,目前進桂林市已拆除四個洲島上的魚餐館26家及沿江違法搭建的構築物500多處, 每年減少直排漓江污水8萬多噸。

  桂林山水聞名天下,然而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生態環保壓力越來越大。2011年底,廣西出臺了《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2013年,中國政府批准了《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3-2025年)》,為漓江保護提供了有力依據。

  自2012年以來,桂林市先後投入近70億元,推進漓江綜合治理與生態保護工程。漓江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石明告訴記者,桂林市通過採石場整治、漓江支流污染源整治、洲島生態修復、遊船提檔改造、健全兩岸村民搬遷補償扶持機制等多種措施,推進漓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良好效果:“漓江精華段100公里,從桂林的虞山橋一直到陽朔的劉公村。沿岸的綠化美化、漫行步道、洲島修復,這些都是我們的環境整治(主要內容),以後我們漓江的精華段主要以原生態為主。”

  據悉,目前漓江風景名勝區內所有採石場都已關停並進行生態復綠,漓江城市段160多艘住家船全部完成遷移,遊船提檔改造也已完成。

  距桂林市區四十分鐘車程的雁山區草坪回族鄉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民居與青山秀水交相輝映。去年,草坪回族鄉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而在數年前,草坪鄉卻四處是雜亂無章的建築,隨處可見垃圾和污水。

  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草坪鄉大力治理環境污染。2016年4月,啟動投資2000萬元的自來水和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如今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經過處理,達到國標一級A類排放標準再排入漓江。同時,草坪鄉還關停了40家大小養殖場,積極治理河岸挖沙,栽竹種草,綠化江岸。

  今年47歲的趙繼鋒是草坪鄉草坪村人。他在當地政府引導下,利用自家房屋發展民宿,取名“漓江緣”,目前共有6間房13個床位,其中5間是江景房。趙繼鋒説,草坪鄉乾淨優美的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漓江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後,每段都安排環衛工人,有白色污染都會被撿掉。(現在)水質一直很好,政府有污水處理設備。以前幾十塊錢一間的房,現在我在網上報238元。七到十月是旺季,客人很多,基本上要排隊入住。”

  經過幾年的治理,漓江風景名勝區益發山青水碧,草綠竹翠,煥發新的活力。2012年至2017年,桂林市年旅遊總人數由3200萬人次增長到8200萬人次;年旅遊總消費由276億元增長到971億元。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