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走出去”、“請進來”兩條腿走路 擴大開放不停步
張家港保稅區與美國杜邦公司項目投資合作協議簽約現場(來源:張家港保稅區)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萬澤群):張家港市設立於1986年,地處沿江和沿海兩大經濟帶的交匯處,是一座因港而得名的城市。多年來,該市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兩條腿走路,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港城高品質發展。
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來源:東方工業園)
1965年出生的張家港人盧其元身上有一股當地人“敢為人先”的典型特質。2007年,身為江蘇永元公司董事長的他遠涉重洋,到東非的埃塞俄比亞投資創立了東方工業園。起初,園區的生意十分冷清,幾乎沒有企業願意租賃廠房。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中國企業走向非洲發展的橋梁紐帶,吸引了涉及水泥生産、製鞋、汽車組裝、鋼材軋製、紡織服裝、日用化工、食品以及制藥等多個行業的90余家企業入駐,其産品在埃塞本土和非洲大陸市場需求旺盛。東方工業園不但被列為中國在埃塞唯一的國家級經貿合作區,同時也被埃塞政府列入本國工業發展計劃優先發展項目。得益於工業園的發展,永元公司目前在非洲的凈資産已近40億元人民幣。回顧企業的這一段發展歷程,盧其元感慨萬千。他説:“改革開放對我來講是人生當中最大的機遇,我們這個年齡親歷了改革開放30、40年,我們從無到有,從小時候沒有電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者,也是國家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實踐者。”
張家港保稅區整車進口口岸碼頭停放的進口車(攝影:萬澤群)
毋庸置疑,“走出去”為張家港創造了大量財富。但與此同時,當地政府也同樣意識到“請進來”的重要性,並且一直重視通過對産業發展的有效引導來實現兩條腿走路,讓港城走得更快、更穩、更遠。數據顯示,2018年1至10月,張家港市實現進出口總額308.36億美元,同比增長17.03%。其中,出口147.41億美元,同比增長11.41%,進口160.94億元,同比增長22.69%。張家港進出口額基本平衡,進口額略為高於出口額。張家港市商務局副局長黃煒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港城要實現高品質發展,需要靠企業來支撐。張家港堅持進出口並舉,不斷擴大開放的腳步沒有停歇,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他説:“進出口並重,習總書記講要擴大開放,不能緊緊盯著出口,要進出並舉。我們嚴格遵守WTO規則,鼓勵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外資企業、民營企業都是一視同仁。我們從來沒有分外資和民資,政策上都是一樣的。”
張家港保稅區國際汽車城外景(攝影:萬澤群)
值得一提的是,一個月前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張家港保稅區與世界500強企業杜邦公司與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簽署了杜邦中國製造基地(張家港)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杜邦計劃通過該項目在張家港建設特殊化學産品在中國區最大的一體化生産基地,該基地一期項目投資額達8千萬美元。
張家港保稅區國際汽車城銷售展廳內景(攝影:萬澤群)
張家港保稅區擁有中國長江內河流域首個整車進口口岸,該整車進口口岸從2012年獲批設立至今年10月,累計完成進出口超8萬台,其中進口量超3萬台。為口岸配套建設的張家港保稅區國際汽車城佔地100畝,是口岸汽車進口全産業鏈綜合服務平臺,可以提供海外集採、金融開證、關稅墊付、物流報關、展示展銷、售後三包等一站式專業化服務。也就是説,進口商可以在國際汽車城需求金融支持、提高報關效率、展示進口整車,進而節省進口成本;消費者可以在國際汽車城隨心選車,低價購車,放心修車。
張家港保稅區國際汽車城貿易金融部總經理錢志友從事汽車行業已有20多年,他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汽車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家港國際汽車城為消費者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更全面的服務,“20年前,購買進口車都是要配額的,非常非常少。近10年,特別是最近5、6年,平行進口車發力之後,産品更豐富了。國外上市的新車型我們可以同步了。有一些新奇的車型原來不引進中國的,現在可以通過定制的方式進來了,這些都解決了原來消費者無法實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