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張新紅:共享經濟發展大趨勢不會改變 對所有人仍是機遇
央廣網北京12月13日消息(記者王晶)“很多關鍵領域還沒有開始共享。有的行業共享經濟才剛剛起步,如共享醫療、共享教育、共享農業等,有一些領域甚至仍處於萌芽狀態。”在13日由央廣網主辦的“創新中國年會暨2018移動生活峰會”上,針對近期共享經濟領域討論的熱點問題,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新紅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關於“共享經濟已經到了下半場”的説法為時過早。在他看來,目前共享經濟正處在加速轉型期,“如共享養老,目前市場上尚未出現具有代表性的共享平臺,對所有人來説仍是機遇。”
13日,由央廣網主辦的“創新中國年會暨2018移動生活峰會”在北京舉辦,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新紅接受央廣記者專訪。(央廣網記者張瀟祎 攝)
從狂熱趨向理性 共享經濟正處在加速轉型期
張新紅認為,“共享經濟是曇花一現”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他談到,“共享經濟是人類迄今為止進行資源配置的最佳模式,也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這一點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得到證明。”
但在經歷了初始階段的“火熱”後,隨著新問題的出現,如今的共享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拐點。在接受專訪時,張新紅談起共享經濟發展經歷的三個重要的時間點:第一個時間點是1993年互聯網商業化開始,“那時候對共享經濟的探索已經開始了”;第二個時間點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共享經濟開始進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現在這些知名共享平臺企業,基本上都是那個時段以後成立的”;第三個時間點是2013年,風險資本大量涌入共享經濟領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經歷這幾十年的發展,從狂熱趨向理性,目前的共享經濟業態也正全面經歷洗牌,在監管方面正面臨一些困境,據張新紅觀察,用戶權益保護難題進一步凸顯,“比如個人信息安全、押金風險、社會福利等用戶權益保護難題。存在平臺責任界定不清、誠信體系不健全以及先行賠付機制缺乏等情況。”
他談到,目前共享經濟面臨“監管難、取證難、維權難”的挑戰。
而這些問題,在共享單車、共享住宿、共享私廚、共享金融等領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對此,張新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共享經濟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是一種新的經濟業態,也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來也會在發展中去解決。
張新紅告訴記者,目前從整體上來看,共享經濟處於剛剛度過一個起步期,或者調整期,此後還會迎來一個真正的快速成長期,最後才能抵達穩定期。“度過三年左右的轉型期,這個過程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我相信共享經濟,非常看好。”
分享經濟是顛覆性創新 如何活得更好?
據張新紅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共享經濟仍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共享經濟交易規模佔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到2025年共享經濟規模佔GDP比重將攀升到20%左右,未來十年中國共享經濟領域有望出現5-10家巨無霸平臺型企業。
製造業、農業、教育、醫療、養老……目前,一些重點領域的共享蓄勢待發,都有可能成為共享經濟的“下一個風口”。共享經濟作為模式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如今的共享經濟創業者應該從蘋果、海爾、阿裏模式悟出共享發展的真正途徑,走平臺化道路,把共有資源開放分享給小微主體,和創新結合起來。
張新紅同意以上觀點,並認為在這同時,政府也應該具有協同治理的邏輯,給予這些新的業態一定的試錯空間,讓這些企業去發展。“監管創新方面,‘一放就亂,一管就死’是監管時常遇到的問題。”他談到,國家發改委6月發佈了《關於做好引導和規範共享經濟健康良性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為有效應對近期共享經濟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構建綜合治理機制、推進實施分類治理、壓實企業主體責任等。
那麼,這個綜合治理機制究竟如何構建呢?張新紅表示,共享經濟要做到創新監管,需要嚴格遵守“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基本原則,區別對待共享經濟的發展難題,強調多方參與、協同處理,形成平臺、用戶、政府多方參與,善用互聯網和科技的力量提升監管手段。張新紅同時提到,還要有底線思維,即守住安全的底線,底線之上多鼓勵創新,對突破底線的平臺要依法嚴厲打擊。
“只要是市場經濟,一定的試錯成本恐怕是必須付出的,這是創新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張新紅直言,這個過程中如何保證試錯不是無效率、浪費的,是需要全社會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