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

2018-12-19 14:15:0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賈雪靜

  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國有企業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微觀經濟主體,在鍛造 “國之重器”,打造“中國品牌”和助力“中國崛起”中發揮巨大推動作用。

  從“經濟責任制”到“公司制”改革打造“新國企”

  改革之初,為了激發國企活力,中央開始對國企進行“放權讓利”的改革。從1979-1980年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階段開始,1981-1982年全面推行經濟責任制,1983年實行利改稅,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商品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之後,“兩權分離”被確定為改革方向,“承包制”改革和“股份制”試點應運而生。

  到1992年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993年提出加快構建現代企業制度,1994年開啟了“現代企業制度”改革試點。1997年十五大明確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2003年十六大明確提出: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近兩年,國企公司制改革全面提速,目前全國國企90%以上完成公司制改革,央企及子公司92%完成改制,地方國資委監管國企97%完成公司制改革。

  “混改”開啟産權結構改革征程,催生國有企業改革新方向

  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混合所有製作為公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是新時代國企改革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 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各級國資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國企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業集團及下屬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佔比達到68.9%,地方國資委出資企業及各級子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佔比達到47%。自2017年4月開始已經批准兩批19家重點行業中央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涉及資産9400多億元,共引入外部投資者52家,2018年第三批31家“混改”試點實施方案陸續獲批。到2018年8月,央企數量已經減至96家,其中只有十家左右央企存在自然壟斷成分,絕大多數都在充分競爭領域。

  國有企業在公司制改造中涅盤重生,期待 “混改”助力國企做強做大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不僅在規模上不斷擴大,而且在科研、技術和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國企營業收入達到52.2萬億元,利潤達到2.9萬億元,其中98家央企營業收入26.4萬億元,實現利潤1.42萬億元,利潤總額過百億的中央企業達到41家,資産總額達到54.5萬億元,5年累計實現利潤6.5萬億元,央企境外資産規模已超過6萬億元,分佈在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業務已經由工程承包、能源資源開發,拓展到高鐵、核電、電信、電網建設運營等領域,有47家央企參與、參股、投資或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合作,建了1576個項目。在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中國115家企業上榜,國企佔83家,其中,央企59家。此外,目前央企已建國家級研發機構90余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佔到50%以上。央企研發經費在佔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1/4情況下,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佔同類獎項總數1/3,諸如天宮、蛟龍、天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量子通信衛星、J20、C919、運20、國産航母等國家重大科技成果都有“央企”身影。到2017年底,央企共搭建各類“雙創”平臺970個,建成實體孵化器和科技産業園區271個,成立各類創新發展基金200多支。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改革開放40年,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騰飛和崛起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一批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借改革之力已經躋身世界知名企業行列。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品質發展的轉變,期待國企借力“混改”,推動“經營機制”根本性轉換,打破國企 “低效率”魔咒,鍛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一流企業。(肖漢平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