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貓漫畫第7期】通訊飛躍的40年
要説改革開放40年間變化最大的領域是什麼?大貓我覺得是通訊。從改革開放初期去郵局寄親筆信到現如今隨時隨地微信聊天、視頻通話,人們的通訊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來回顧改革開放40年國人通訊方式的變遷。
改革開放初期,電話並未普及,電報按字收費,價格昂貴,書信仍是人們主要的通信手段。收到家信的歡喜,寄出信後的期待,見字如面,紙短情長都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美好回憶。
1978年,全國郵電局所僅有4.96萬個,郵路總長度486.33萬公里。經過改革開放40年發展,到2017年末,郵路總長度達到938.47萬公里、郵政營業網點27.80萬處,分別是1978年的1.9倍和5.6倍,大大提升了郵政服務品質和速度。
1981年國家對普通家庭安裝電話實施開放政策,當年流行的還是這種撥號盤式電話機。但由於安裝及通話的費用昂貴,很少有家庭能夠安裝得起一部電話,遇到急事,普通百姓還是跑到郵局使用公用電話。
1983年,上海開通中國第一家尋呼臺,BP機正式進入中國。九十年代,尋呼臺如雨後春筍般在我國遍地開花,上班族、生意人幾乎人手一部BP機。BP機的出現,也加速了公用電話亭的建設。投幣式、卡片式等各種公用電話陸續出現在大街小巷。“有事兒您呼我”成了當時的流行語,BP機一響,立馬奔向公用電話亭回電話的情景,也是許多60後、70後難忘的記憶。
緊隨其後, 人稱“大哥大”的行動電話這時候也開始在中國登堂入室。售價幾萬元的“大哥大”不僅僅是通信工具,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開著桑塔納,打著“大哥大”,是當年的成功標誌。
90年代中國通訊業飛速發展。1995年5 月 17 日,當時中國電信管理機構——郵電部正式宣佈,向國內社會開放計算機互聯網接入服務,第一代網民開始正式“觸網”, QQ 、MSN等即時通訊軟體也陸續出現,電子郵件逐漸開始在中國普及。通訊行業的發展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溝通習慣。
進入21世紀,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和人們收入的增加,手機徹底完成了從“貴族”到“平民”的轉變,從一種奢侈品演變成為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電話、短信、電子郵件成為了人們溝通的主要方式。移動通信技術在近20年間由2G發展到3G、4G以及即將來臨的5G,手機的外觀、性能不斷更新換代,海量的應用和飛速的網絡使得智慧手機迅速普及並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訂外賣、看電影、網購、出行等等都可以通過一部智慧手機解決。對智慧機的依賴同時也讓不少人成了“低頭族”。
到2017年末,全國行動電話用戶數達14.17億戶,是1988年的47.25萬倍,互聯網上網人數由1997年的62萬人激增至2017年的7.7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8%。
從“見字如面”的書信到隨時隨地交流的微信,40年來通訊方式發生了超乎想像的變化。變的是溝通的方式、傳播的媒介,不變的,是人與人之間那份真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