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原標題:全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長遠發展和時代前沿出發,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安排。它基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旨在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準、促進人民健康發展,為新時代建設健康中國明確了具體落實方案。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體人民的健康水準,人民健康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指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健康中國作為國家戰略實施,進一步確立了人民健康在黨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健康是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條件,因此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整合健康資源、健康産業,建設人人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國。以健康優先就是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人民的健康需求為導向發展健康服務。健康問題牽涉面廣,當前健康中國戰略相關工作分散在醫療醫藥、社會保障、環境治理、公共衛生等部門,各部門工作已形成體系,短時間內將各部門的健康相關工作都合併為一不切實際。因而,將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成為了健康中國戰略得以實施的前提條件。因此,在政策提出和落實的過程中,要正確認識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作用,積極調動醫療、環境、教育、法制等多部門共同努力,堅持健康優先原則。
弘揚中國共産黨的優良作風,保障人民健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我們黨從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一直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人民的權益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準並取得了優異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9歲提高到2016年的76.5歲,孕産婦死亡率從1990年的88.9/10萬下降到2016年的19.9/10萬,嬰兒死亡率從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不容忽視的是,這些進步離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因此,在新時代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重視人民健康保障工作。
堅持公平公正原則,保障全民共享健康成果。建設健康中國,要讓所有人共享健康成果,讓所有人都能夠健康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建設健康中國,要堅持公平公正原則,“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要保障低收入群體、弱勢群體穩定獲取健康資源的能力,保證每個人都不會因基本的醫療支出而有負擔。儘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迅速發展,但還存在著諸如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問題。將普遍改善作為健康工作的原則,才能更好地解決難點焦點問題,更好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
樹立“大健康、大衛生”理念,擴展健康服務內涵
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正式提出“大健康、大衛生”理念,改變了我國傳統衛生服務中的健康內容、工作中心和服務範圍,擴展了健康服務的類別、加強了對疾病預防的重視程度,並以健康內涵擴展後的標準來調整衛生與健康服務的對象範圍。
擴展健康內涵,加大心理健康問題等基礎性研究。我國傳統的健康服務以病患為服務對象,“大健康、大衛生”的理念要求將尚未患病的老人、兒童、亞健康人群等疾病易感人群也包含進服務範圍中來,以健康與否的判斷標準來選擇服務對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重視少年兒童健康,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學生主動防病意識,有針對性地實施貧困地區學生營養餐或營養包行動,保障生長髮育。要重視重點人群健康,保障婦幼健康,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努力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關注流動人口健康問題,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這一認識是對馬克思健康理論的創新性發展,同時符合現代社會對健康內涵的認知。
此外,中國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緊張的生活節奏給人的心理帶來一定的壓力,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心理調適。並且,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為人民的精神健康提供全面、方便、可及的服務成為健康服務的基本要求。所以,在醫療資源日益豐富、人們對情感交流需求不斷提高的今天,健康保障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規範發展心理治療、心理諮詢等心理健康服務。
堅持預防為主,減少疾病發生。生命是連續的過程,已有研究證明,生命早期的健康干預能夠直接影響後期的發展水準。從以疾病為中心轉為以健康為中心,關鍵是加強對疾病預防的重視,這是健康中國戰略發展的必然選擇。科學證明,大部分慢性病都可以通過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進行早期預防。做好疾病預防工作,要從普及健康知識做起,從環境安全開始落實;要重視重大疾病防控,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素養;要持續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貫徹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體系,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等。
構建全方位全週期的保障機制
影響健康的因素是複雜多樣的,建設健康中國必須構建全方位全週期的健康保障。政府作為社會管理、組織者,有必要將所有與健康相關的工作都納入到健康領域中來進行統一管理。
從影響健康的多種因素入手,將致使人民患病的生活環境因素減少到最小,是健康中國未來的重要工作。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陽光、空氣、水、住宅、飲食、工作時間等,都是能夠影響人的健康的因素。不同因素交織在一起會共同對健康水準造成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衛生、全民健身運動、食品藥品安全、養老等工作都是關係人民健康的事業。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就要從廣泛的健康影響因素入手,要從生活健康、健康服務、健康保障、健康環境、健康産業、支撐與保障、組織實施等幾方面構建健康整體框架,改善人民的生活習慣,改進人民最關心的服務品質,提供健康安全保障,為全方位全週期地保障健康建立起豐富的工作體系。
從全局的角度統籌各部門的工作,規劃更符合人民健康發展規律的發展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我們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抓緊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堅持問題導向,抓緊補齊短板”,各級省、市委和各個部門都應該主動協調配合,積極完成共同的健康戰略任務。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産業、健全支撐與保障、強化組織實施”7方面的戰略任務,並且“要全面建立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系統評估各項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重大工程項目對健康的影響”,完善標準體系、目標體系、工作路徑等理論研究,為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實踐提供有意義的理論先導。這種設計囊括了影響健康的全方位因素,照顧到了全生命週期的健康水準,理順了人為干預健康的工作開展的思路與重點,邏輯上具有連續性,實施上具有系統性。同時,以健康生活調動人民力量、以健康服務作為重點領域、以健康保障作為支撐基礎、以健康環境作為外部影響、以健康産業提供物質資源。從全局的角度統籌開展各部門的工作體系,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建設、評估、調整、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礎。
加快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醫療衛生是保障健康的工作核心。加快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關係到整體國民健康的公平與品質能否改善,是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經之路。
健全的制度是醫療衛生體系健康有序運行的根本保障。加快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必須首先加快制度建設。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就如何加快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落到實處,提出了5項具體的基本制度,即“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這5項制度建設直指我國醫療衛生體制中的主要弊端,包括資源結構不合理,行業監管不到位,公平不足等等。分級診療制度致力於改善當前患者集中于大城市、大醫院,普通疾病浪費優質資源的局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於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提高管理效率;全民醫保制度為健康公平提供基本保障;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為健康中國提供物質基礎;綜合監管制度保證整個醫療衛生體系能夠健康有序運行。這5項制度是規範我國醫療體制現狀、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核心。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三項制度一個體系建設,即“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為未來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指出了重點,明確了方向和路徑。
加強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是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關鍵。醫療服務,歸根到底是人對人的服務,醫護人員是具體落實者。在展開面向醫務人員的培訓工作時,一方面要對醫風醫德提出要求,即“我國廣大衛生與健康工作者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醫德醫風建設和行業自律,為人民提供最好的衛生與健康服務”。另一方面,“要嚴厲依法打擊涉醫違法犯罪行為特別是傷害醫務人員的暴力犯罪行為,保護醫務人員安全。”醫學工作者培養時間長、任務重、工作繁忙,對社會的貢獻不可忽視。作為醫學知識的掌握者和從事疾病預防與治療的專業人員,醫學工作者卻常常不能顧及到自己的身體健康。全社會應當重視保障醫務人員的利益,關心愛護醫務人員身心健康,通過多種形式增強醫務人員職業榮譽感,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風氣,讓醫務工作者無後顧之憂,讓我國的醫療衛生與健康行業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讓政府與市場在醫療衛生領域中優勢互補,共同發力。健康服務是既需要公平又需要效率的領域,如何把握政府與市場在醫療健康領域優勢互補、相互配合,共同提高醫療健康的服務品質與能力,一直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需要對政府與市場的功能、優勢、弊端有科學的認識。政府與市場在健康服務中各有優勢,也都存在問題。政府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平,具有基礎性、全面性的優勢,但如果缺乏市場競爭,難免就會有資源浪費、機構冗雜、服務效率低下等問題。同樣,市場具有靈活性好,競爭環境下服務品質較高的特點,但如果以市場替代全部的政府功能,缺乏法制制約的話,也會形成壟斷,不利於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為此,應“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政府要有所為,在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市場要有活力”。這是厘清政府與市場角色關係的核心,也是建設高效有中國特色的衛生與健康服務的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N].人民日報,2016-08-21.
[3]何傳啟.中國現代化報告2017:健康現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4]蘇靜靜,張大慶. 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定義的歷史源流探究[J].中國科技史雜誌,2016(4).
(作者簡介:韓喜平,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孫小傑,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