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雅趣】過年的儀式

2019-02-10 13:14:11|來源:光明網|編輯:范琪妍

  作者:週游(文化學者)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這首民謠十分形象地道出了往昔的年俗和年味。如今好日子,天天像過年,但是沒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感覺,沒有“年味”。竊以為,這是因為我們過年缺少儀式感了。毋庸諱言,古人過年講究繁文縟節,有的有禮有趣,有的愚昧荒誕,有的早已取消,有的卻依然未能免俗。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民間稱為小年兒。民間認為灶王是專管飲食和家務事的神。據説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都要上天庭把各家的功過向玉皇大帝彙報。由於在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風俗,這天每家要由當家的男子祭拜灶王。晚飯後,男子在灶臺上點上香燭,供些水果和灶糖,送灶王上天,並在其畫像左右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等到除夕的時候再點香燭接灶王回來。

歲朝清供圖 錢松嵒/繪

  臘月二十四是掃塵日。民間傳説,諸神從這天起上天述職,不理人間事物。舉行過祭灶後,家家戶戶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臘月三十是除夕。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不過,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這天各家貼門聯(或門神),貼窗花,貼福字,貼年畫,放爆竹,吃團圓飯。家長要給家人發壓歲錢。團圓飯後,還有接灶、祀床、供年飯、畫米囤、辭年、守歲許多花樣,不勝其煩。所謂守歲,宋代已有此俗。這夜闔家在火盆旁團坐,盆中燒大炭團,美其名曰歡喜團;或歌唱,或談笑,直鬧到天明,這就是所謂守歲。子夜時分,燃放鞭炮,迎來新春新歲。

  正月初一是春節,古稱元旦,俗稱過年。早起開門,先放爆竹三響,稱為開門爆仗,據説,放爆竹可以嚇退瘟神疫鬼。不過,這天還有種種忌諱,忌掃地,忌汲水,忌乞火,忌做針線,忌用刀剪,忌倒糞穢,忌用湯淘飯,忌説不吉利話。接著,點燭燒香,祭天地,拜祖宗。全家人都要穿上新衣裳新鞋襪,煥然一新,男女依次向家長叩頭拜賀,再往親友家去道賀,稱為拜年。長輩要給晚輩送壓歲錢。這天吃麵條、圓子、糖茶和雲片糕,象徵長壽、團圓、團團圓圓、節節高。據晉人董勳《問禮俗》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于門,七日貼人于帳。”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據《韓詩外傳》説,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因為“雞”與“吉”,民間更是將雞視為吉祥物,開年第一天民間以紅紙剪雞作窗花,而且把這天定為“雞日”。這天百姓有口頭禪:“大年初一,開門大吉。”

  正月初二是狗日。民間傳説,這天是女媧造狗的日子。這天各地漢族都有出嫁的女兒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的民俗。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裡鄉親。禮物雖薄,但是反映了女兒對鄉親的思念之情,真可謂禮輕情意重。

  正月初三是豬日。這天也是小年朝,亦稱天慶節。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於是宋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正月初四是羊日。這天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這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籮,所謂折籮,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民俗所謂的“扔窮”。

  正月初五是牛日。民間傳説,這天是財神的誕辰。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這天,人們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這天也稱破五節。古人認為,初一至初四的禁忌在這天都可以打破。據《燕京歲時記》説: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于當日歸寧,而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清裨類鈔》也説: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

  正月初六是馬日。這天古稱挹肥,人們在這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天做一大掃除,然後祭拜廁所神明,並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所以稱為“挹肥”。諺雲:“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此言表示農民從這天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正月初七是人日。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到人日,皇帝大賜群臣彩縷人勝,並且登高大宴群臣。

  正月初八是谷日。谷日的風俗是對寫有穀物名稱的牌位進行膜拜,並不吃煮熟的穀物,蘊涵著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

  正月初九是天生日,俗稱玉皇會。天公就是玉皇大帝,代表至高無上的天。

  正月初十是石頭節。這天是石頭神生日。這天不準動用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則會傷了莊稼。這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起房造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流行抬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裏,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著新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著年成不好。

  正月十一請紫姑日。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説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裏,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不過,中國民間敬奉紫姑並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會中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這天也是子婿日。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和女兒。

  正月十二過老鼠節。相傳,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也有的説這天是老鼠的生日,於是人們圍繞著老鼠創造出各種各樣“節目”——敲遍墻角旮旯、藏剪刀、收舊鞋、燒老鼠洞、捏老鼠嘴、吵老鼠耳朵、嚼老鼠眼,不但表達了老百姓對老鼠的憎恨,還驅趕了父老鄉親們一年的辛苦勞累。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上燈。上燈從正月十三開始,正月十八落燈,民間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説,還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説。不少地方尚有出嫁女請娘之俗。

  正月十四是臨水娘娘誕辰。民間傳説,臨水娘娘姓陳,又稱順天聖母,生活在唐朝大歷年間,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産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其實,這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産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除了祭拜臨水娘娘,這天還有喝亮眼湯、吃糟羹和試花燈等風俗。

  正月十五鬧元宵,是最有趣的節日。因為元宵節有張燈結綵、觀燈猜謎的習俗,故又稱之燈節。元宵上燈,唐代三夜,北宋五夜,南宋六夜,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令天下富商上燈十夜。花燈種類繁多,人神仙怪、花鳥蟲魚、家禽野獸均可成其造型,以竹木作架,紅色絲綢、布料、紙張等作燈衣。豪門廳堂、門首懸挂的宮燈和紗燈,有的鑲金嵌玉,有的飾以彩穗,有的題寫詩謎。紗燈因呈鼓球體,用三塊乙楠或竹篾釘成三腳架,把它挂起來,三腳分開,便可離地三尺垂懸半空,三腳合攏,又可手舉高懸。紗燈比宮燈的用途廣泛,龍燈、獅燈、花燈等雜耍多用紗燈伴舞。元宵節也有放河燈的。所謂河燈,實是漂浮在水上燃燭的花形燈籠。我國東北,尤其是黑龍江,臘後春前製作的冰燈別有情味。據《黑龍江外紀》記載:“上元,城中張燈五夜,村落婦女來觀劇者,車聲徹夜不絕。有鏤五六尺冰為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人。”

  元宵節過後,年就宣告結束了。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10日 03版)

  (原標題: 【雅趣】過年的儀式)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