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沙灘”變成“金沙灘”—— 銀川市閩寧鎮扶貧協作調查
199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啟壯麗征程,福建與寧夏結成幫扶對子。經過20多年脫貧攻堅,作為兩省區扶貧協作的示範窗口,閩寧村發展成了閩寧鎮,昔日“幹沙灘”變成了如今的“金沙灘”,從西海固地區搬遷來的6.6萬生態移民過上了好日子。圖為寧夏永寧縣閩寧鎮的移民新村原隆村。 申進湘/攝
東西部扶貧協作創奇跡,寧夏閩寧鎮舊貌換新顏。自福建與寧夏結成幫扶對子以來,20多年間通過資金支持、引入項目、培訓技能、幫扶産業等多方面舉措,在戈壁旱垣間書寫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壯麗篇章。上圖為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移民群眾在戈壁灘上開荒種田(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下圖為閩寧鎮原隆移民村的光伏蔬菜大棚(新華社記者 王鵬/攝)。
攜手共圓全面小康夢,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結碩果。閩寧鎮以特色産業發展為支撐,培育了光伏、種植、葡萄酒等一批特色産業,為當地群眾打開致富門提供了“金鑰匙”。圖為寧夏永寧縣閩寧鎮賀蘭神酒莊的工人在檢查橡木桶。 詹安穩/攝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給“窮溝溝”帶來山鄉巨變,實現“苦瘠甲天下”到“綠水青山”的蝶變。當年十年九旱的西海固地區通過移民搬遷、退耕還林、平整土地、保墑增收,如今生態得到了極大修復,生産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圖為寧夏西海固地區西吉縣震湖鄉小流域治理生態修復區。 強繼周/攝
巍巍賀蘭山層巒疊嶂,守護著一望無垠的寧夏平原。在山的東麓,坐落著一個現代化生態移民示範鎮——閩寧鎮。這裡,紅瓦白墻,綠樹成蔭,農家小樓鱗次櫛比,工廠車間熱火朝天,田間地頭歡聲笑語,一場豐收又將來臨。
時針撥回到1997年。那時這裡是銀川城外永寧縣的一片戈壁灘,“空中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礫滿地跑”。這年初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寧夏,調研對口幫扶工作,部署“移民吊莊”工程。面對這片荒灘,他堅定地説:“今日的幹沙灘,明日要變成金沙灘。”由此,閩寧鎮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的腳步,創造了東西部協作發展的新模式,實現了從“幹沙灘”到“金沙灘”的鳳凰涅槃。
2016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閩寧鎮考察,看到在20年對口幫扶下,昔日的“幹沙灘”變成了“金沙灘”,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打心眼裏感到高興”。他與村民代表座談,深情地説:“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
一、趟出扶貧致富的新路子
“閩寧村奠基那天,習近平同志代表對口幫扶領導小組發來賀信。我就站在台下聽人讀那信,聽著聽著就哭了,雖然那時閩寧村還是一片荒涼,但我知道搬出山溝溝一定會有希望”。20多年過去了,閩寧鎮居民謝興昌當年流淚憧憬的夢想一一變為現實。曾經“胡風怒卷黃如霧”、“窮荒絕漠鳥不飛”的賀蘭山下荒灘,如今是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6.6萬易地搬遷移民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22年彈指一揮間。閩寧鎮因扶貧而生、因脫貧而興,目前全鎮區域面積達210平方公里,下轄6個村民委員會86個村民小組,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成功步入了全國重點鎮行列。閩寧鎮從無到有、從貧到富,是中國扶貧攻堅偉大工程的一個縮影,是黨帶領人民群眾幾十年如一日實幹苦幹出來的,集中展現的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創造性探索,本質上彰顯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閩寧鎮是一個生態移民鎮,居民全部是從寧夏南部西海固地區搬遷來的。寧夏西海固地區山大溝深,長期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其貧困之深不親臨其境難以想像。什麼叫窮?20世紀80年代的西海固人會告訴你:鍋裏沒糧,鍋底沒柴,缸裏沒水,身上沒錢。聯合國糧食開發署專家曾認為西海固是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
為了改善西海固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群眾生活,20世紀80年代,寧夏按照黨中央“三西”建設部署,開始實施西海固地區的生態移民搬遷,動員當地一部分貧困群眾,到近水近路的地方建設“吊莊”,另謀生活出路。1990年10月,在國家扶貧開發政策支持下,寧夏組織西海固地區的西吉、海原兩縣1000多戶貧困群眾搬遷到賀蘭山東麓的永寧縣,在戈壁荒灘上建立了玉泉營和玉海經濟開發區兩處“吊莊”移民點,開始了西海固地區有組織的生態搬遷扶貧。這便是閩寧鎮的前身。
1996年,中央決定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福建對口協作幫扶寧夏。同年10月,福建省成立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擔任組長;11月,習近平同志在福州主持召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一次聯席會議,拉開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大幕。
1997年4月,習近平同志率團到寧夏調研考察,深入寧夏南部貧困山區訪貧問苦。習近平同志邊調研、邊思考、邊規劃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在他的建議下,同年召開的閩寧兩省區第二次聯席會議確定,以玉泉營開發區黃羊灘“吊莊”移民點為主體,集中力量共同建設以福建和寧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的閩寧村,作為兩省區對口扶貧協作的示範窗口。從此,賀蘭山東麓這片毫無生機的“幹沙灘”開始沸騰起來,並逐步成為接收生態移民、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沙灘”,移民規模不斷擴大。
2001年12月7日,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在閩寧村的基礎上成立了閩寧鎮。新成立的閩寧鎮,行政隸屬由西海固地區的西吉縣劃歸銀川市永寧縣管轄,解決了易地搬遷移民的屬地管理問題,使閩寧鎮扶貧開發有了更加穩固的體制機制支撐。2017年6月6日,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提出,落實中央東西部扶貧協作戰略部署,深化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閩寧鎮這個塞上移民鎮,乘著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東風,走上了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康莊大道。
二、“金鑰匙”打開了致富門
東西部扶貧協作是我們黨的偉大創造。從1996年9月中央確定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關係以來,福建和寧夏兩省區按照習近平同志倡導的“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方針,用“閩寧示範村”模式這把金鑰匙,打開了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之門。
發展特色産業是重要支撐。早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之初,習近平同志就明確指出,扶貧協作要以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為重點,以産業協作為基礎,加大企業和社會力量扶貧協作的規模和力度。在習近平同志親自謀劃下,閩寧村轉變發展思路,一邊興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黃入灘,一邊從福建引資引智引項目,培育發展特色産業,幫助群眾徹底“拔窮根”。隨著閩寧兩省區協作不斷加深,一批批福建企業和人才到寧夏投資興業,他們不僅帶來了資金和技術,而且帶來了沿海地區先進的市場觀念和“愛拼才會贏”的精神,給閩寧鎮的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在閩寧對口幫扶下,閩寧鎮堅持把當地資源優勢和用好市場機制結合起來,先後培育形成了菌草、葡萄、黃牛等特色産業,協作扶貧這顆“金種子”在這片乾涸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結對幫扶是動力機制。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一次聯席會議上,就確定了“點對點、一對一”的結對幫扶方式,由福建沿海8個經濟較發達的縣區對口幫扶寧夏南部山區8個縣,省直機關20多個部門與寧夏相關部門建立幫扶協作關係,集中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財力、物力、人力,在發展寧夏農村經濟、改善貧困群眾生活上重點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要求,兩省區結對幫扶日益向縱深發展,由縣區延伸到鄉鎮和行政村,形成了更加緊密的發展共同體。2016年10月,福建漳州臺商投資區與永寧縣及閩寧鎮各村簽訂結對共建協議,建立了縣鎮村三級結對、互幫互助、共同發展的“3+1”對口合作新模式。2018年6月13日,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十二次聯席會議上,兩省區黨委組織部、工信廳、教育廳等10個部門分別簽訂協作協議。“這些結對的地方和部門成為兩地攜手合作取得實質成效的強有力保障。”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主任梁積裕説。
選派挂職幹部是有效途徑。20多年來,福建省共選派11批183名幹部到寧夏貧困地區挂職幫扶。他們一任接著一任幹,因地制宜探索扶貧開發的路徑,傾力為受援地區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産業,千方百計吸引企業參與脫貧攻堅,“閩寧示範村”模式不斷煥發新的活力。一批批挂職幹部接力扶貧,使閩寧兩省區跨越3000公里的心手相連從未間斷,成為助力寧夏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黃嘉銘是第9批福建援寧幹部中的一員,2014—2015年挂職閩寧鎮黨委副書記。在他牽線搭橋下,不僅青川管業等4家福建企業在鎮上安家落戶,而且閩寧鎮與漳州龍海的角美鎮、閩寧鎮原隆村等6個村與角美鎮吳宅村等6個村還結成了“對子”,互幫互促,合作發展。“這些挂職幹部的奉獻精神令人欽佩。有的幹部來挂職時,把妻子帶來支教,孩子轉學到固原上學。”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副巡視員、社會扶貧處處長馬振江説。
改善民生是落腳點。20多年來,閩寧兩地不斷拓展扶貧協作領域,由單一的經濟合作發展為教育、醫療、文化等多領域合作,當地老百姓獲得更多實惠。對口幫扶也使閩寧鎮各項社會事業迅速發展,目前已實現村村有小學、有衛生室、有文化活動中心、有民生服務大廳。近年來,閩寧鎮全面實行棚戶區改造,推進改水、改廁、改廚“三改”工程,移民群眾戶戶用上了太陽能,越來越多的居民用上了水衝式廁所。隨著生産生活條件改善,閩寧鎮更加注重生態環境建設,持續開展生態修復、防沙治沙、農田林網、鎮村綠化、環境整治五大工程,全面推行高效節水農業,植樹造林1萬餘畝,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的歷史。
精神脫貧是長遠目標。“富口袋”更要“富腦袋”。閩寧鎮更加重視把教育作為扶貧協作的重要內容,堅持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並重,著力在“拔窮根”上下功夫。漳州臺商投資區每年向閩寧鎮投入教育助學資金20萬元,用於幫助閩寧鎮及周邊地區貧困學生。福建省選派12名骨幹教師在閩寧鎮支教,閩寧中學與福州一中結成友好學校,通過互派互訪、網絡教研等方式促進共同發展。特別是近兩年來,閩寧鎮以爭創“全國文明村鎮”為抓手,從扶貧、扶志、扶智入手,廣泛開展道德典型選樹、民族宗教和諧建設、農村文化隊伍培育等活動,有效提升了居民整體素質,使全鎮人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實踐證明,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産業佈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佈局,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
三、閩寧鎮蝶變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2016年他在寧夏考察時再次強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
哪貧困程度深,哪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最牽掛的地方,哪就有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習近平總書記曾觸景生情地回憶:1997年我來到西海固,被當地的貧困景象所震撼,下決心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福建和寧夏開展對口幫扶。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從探索解決西海固地區深度貧困與環境惡化這個兩難問題起步的。閩寧鎮作為西海固地區生態移民安置點的示範窗口,能不能走出一條發展新路,讓從西海固地區搬遷來的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從根本上決定著能否攻克西海固地區深度貧困這個堡壘。在習近平同志精心指導下,閩寧鎮先行先試發展特色産業,走上了産業扶貧新路,如同鳳凰涅槃,重振羽翅,沖天飛翔。“閩寧示範村”模式的脫貧成效表明,扶貧攻堅找對了路子,扶貧協作扶到了點子上。
如今的閩寧鎮經過“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蝶變,逐步探索建立起了“政府引資、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産業發展新機制,形成了“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光伏産業、旅遊産業、勞務産業”五大主導産業,成為移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源頭活水。截至2018年底,閩寧鎮註冊各類農産品商標48個,有5家企業被確立為自治區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實現了由最初的傳統種植業到現在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目前,福建各類企業在閩寧鎮的投資達22.8億元,全鎮各大産業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和集聚效應,有力地支撐了農民增收和現代化建設。同時,閩寧兩省區在閩寧鎮共建扶貧産業園,已有6家企業落戶,投資達3億元,有力地推動了閩寧鎮的農業産業化和農民脫貧致富。“大家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了希望,這對寧夏全區脫貧攻堅有著很好的示範作用。”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主任梁積裕説。
在特色産業發展帶動下,閩寧鎮脫貧攻堅進程加速,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2018年,閩寧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988元,閩寧村奠基時所在的福寧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640元,遠高於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準。到2018年底,全鎮建檔立卡戶實現脫貧退出1593戶、653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9%,5個貧困村全部符合出列條件。近幾年,閩寧鎮把精準脫貧攻堅和實現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緊緊圍繞閩寧合作産業城和閩寧扶貧産業園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樣板鎮、生活富裕的宜居鎮、民族團結進步的模範鎮。如今的閩寧鎮,寬闊的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廣場、商店、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應有盡有,居民享有20多項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幼有所教,生活其樂融融。
更為可貴的是,20多年來,在閩寧鎮的示範帶動下,寧夏涌現出了110多個閩寧協作示範村、20多個閩寧協作移民新村、320個易地搬遷安置區,累計接收西海固地區的易地搬遷移民100多萬人。百萬移民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致得富,大大緩解了西海固的人口、資源矛盾,從而使該地區的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生態修復得以順利進行。這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的又一個奇跡,必將彪炳史冊。
四、“閩寧示範村”模式的奧秘
20多年來,在習近平同志精心指導下,閩寧兩省區守望相助,開創了一條具有典範意義的扶貧協作道路。作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示範窗口,閩寧鎮已成為貧困地區通過對口幫扶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範,在脫貧攻堅征程上,標注了具有重大實踐意義的“閩寧示範村”模式。
“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功實踐,離不開我們黨的堅強有力領導,離不開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的接續奮鬥。兩省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戰略舉措,堅持從“兩個大局”、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高度推進工作,探索建立了以聯席會議制度為核心的扶貧協作工作機制,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扶貧協作,形成了以政府援助、企業合作、社會幫扶、人才支持為主要內容的幫扶體系。兩省區黨委和政府每年召開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共同研究幫扶事項,共同推進任務落實,共同解決重大問題,20多年從未間斷,推動扶貧協作不斷向縱深拓展。實踐證明,黨是我們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堅強領導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證。應對前進中的風險挑戰,完成艱巨歷史使命,根本上要靠黨的領導。
“集中力量辦大事”。脫貧攻堅不僅僅是貧困地區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用好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個重要法寶,需要動員和凝聚起各方面力量,唱響脫貧攻堅的“大合唱”。開展扶貧協作20多年來,兩省區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積極搭建社會扶貧參與平臺,培育多元社會扶貧主體,廣泛調動各級黨委和政府、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商會協會等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扶貧,引導各類企業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構建起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形成了“攜手奔小康”的強大動力。通過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閩寧兩省區從單向扶貧到産業對接,從經濟援助到多領域深度合作,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重視市場機製作用,開對了治理貧困的“藥方子”,實現了特色産業發展的突破。兩省區牢牢抓住增強貧困地區自身“造血”能力這一關鍵,把發展特色産業作為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産業協作為基礎,大力促進貧困地區優勢資源開發,帶動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走出了一條企業合作、産業扶貧、項目帶動的“造血”式扶貧路子。政府作為脫貧攻堅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發展戰略規劃、搭建發展平臺、推動脫貧攻堅政策落實上。唱好特色産業發展的大戲,更關鍵的是讓企業把自身優勢和地方特色結合起來,實現共享發展。
“扶貧必先扶志”。擺脫貧困既要擺脫物質的貧困,更要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這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20多年來,福建在給予寧夏貧困地區物質幫扶的同時,更帶來了改革發展的新理念,促進了寧夏幹部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愛拼才會贏”的福建精神,激勵著寧夏幹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艱苦創業。閩寧鎮的農民大多是自發從西海固搬遷來的,他們能讓昔日的戈壁荒灘變成今日的特色小鎮,靠的就是“能下苦”的創業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閩寧鎮的創業奮鬥史闡釋了同樣一個道理,“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一張藍圖繪到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以來,每個幫扶人員真情投入、真心付出、接力奮鬥,激發了貧困群眾的熱情和動力,感染帶動了寧夏黨員幹部,形成了脫貧攻堅的強大精神力量。脫貧攻堅是一個艱難而複雜的過程,根本改變貧困、落後面貌,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發揚“滴水穿石”的韌勁和默默奉獻的艱苦創業精神,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尤其是黨員幹部和基層黨組織,更要發揮好先鋒模範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時刻把貧困群眾冷暖放在心上,把脫貧攻堅任務扛在肩上,拿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概和決心,保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激情和韌勁,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事情,真正在脫貧攻堅中踐行黨的宗旨,帶領貧困群眾奔向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