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謀求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 夯實“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

2019-04-22 12:11:59|來源:光明日報|編輯:王婷婷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通,達也。”自古以來,互聯互通就是人類社會的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互通是釋放發展潛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聯動發展的基礎前提。”“一帶一路”建設和互聯互通相融相近、相輔相成,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隻翅膀的血脈經絡。“一帶一路”建設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和人文基礎,是最基礎、最堅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增進民心相通需要統籌協調各種關係,如對象上要協調主體多元與目標一致的關係,機制上要協調政府主導和民眾參與的關係,時間上要協調傳承歷史與建構未來的關係,才能匯聚起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持續發展。

  1.善於在多元主體中達成一致目標

  民心集中體現為一定社會範圍內的民眾對觸及其共同利益、價值觀念的問題、現象、事實所産生的意志,具有一致性、廣泛性和長期性等特點。民心相通是特定人群內或不同人群中人與人之間心理意願的交流融合、同向一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心相通與社會生活環境密切相關。跨文化境遇中,實現民心相通更要熟悉彼此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會心理、交際用語等諸多因素。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推進民心相通,必須積極應對不同文化、文明之間的交融與交鋒。據統計,“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地跨中亞、東盟、南亞、中東歐、西亞、北非,直接相關國家有65個,總人口約44億。既有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有實行西方式政黨制度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有實行君主政體的阿拉伯國家。跨越不同文明區域,存在多種不同宗教信仰,使用50多種國家通用語和200多種民族語言。多元化民眾、多樣化國情,加之沿線民眾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認知、接納層次不一,均給民心相通帶來諸多機遇與挑戰。

  民心相通需要大力促進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命運與共,構建責任共擔、利益共享、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圖為來自斯裡蘭卡的小學生在浙江省長興縣實驗小學體驗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譚雲俸攝/光明圖片

  “通者,同也。”面對多樣化的溝通主體,只有找到共同點才能形成交集,互通互印。從一定意義上講,實現民心相通就是尋求一致性、培育共同點的過程。儘管“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家各地區都希望發展進步,但不同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發展階段導致各自的發展目標不盡相同。除培育共同的利益訴求外,還需要挖掘其他共同點。可以是相同的歷史記憶,在繼承發揚歷史傳統中實現民心相通;可以是相近的生活環境,在日常往來的守望相助中實現民心相通;可以是相似的價值理念,在互學互鑒中實現民心相通;可以是趨同的願景目標,在攜手同行中實現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中的相同點因人因地因事而異,是建立在多樣性基礎上的一致性,是點與點串聯中形成的互通性。

  相互達成一致、實現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是共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就是集思廣益,好事大家商量著辦,使‘一帶一路’建設兼顧雙方利益和關切,體現雙方智慧和創意”。共商需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包容互鑒。民心相通的前提是接納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既有國情,認同各個國家、地區的不同文明。文明沒有優劣、高下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只有保持互相欣賞、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姿態,才能在協商中找到共同的契合點,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二是平等協商。“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都是平等的,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平等參與者,都可以就雙邊、多邊合作發表意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展有先後,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國共同商量來辦。作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三是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是民心溝通必備環節,“不能以己度人、一廂情願”。換位思考不只是轉化立場,更重要的是通過交際語言、思維方式的轉換找準彼此的文化差異,用對方的母語去熟練表達,用對方秉持的文化價值理念彌合差異,以此通人心、換真心,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互聯互通是一條心靈之路,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會越講越明白,事情就會越來越好辦。”

  2.善於在政府主導中融合民眾互動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共商、共建、共享的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講,由共商達成共識、達成一致意願使民心相通具備意向性,而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從理念轉化為行動,還需要有直接的、鮮活的載體和推動力。增進民心相通的現實力量大體分為兩類:政府的力量、民眾的力量。其中政府部門掌握豐厚的人財物資源,具有決策和執行的行政權,能夠調動各方力量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地開展民心相通工作。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來,黨和國家運籌帷幄,先後成立“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近6年的時間裏,“一帶一路”建設取得豐碩成果,“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民眾的認可度、參與度大幅提升,民心相通工作取得巨大進展。對此,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已牽頭把眾多好經驗、好方法、好探索結集成《“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報告》。

  當然,在注重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也要避免政府“唱獨角戲”。政府出臺的方針政策最終要落實到具體項目上、分擔到個人上,因此一定要善於挖掘民間力量。從內涵上講,民心相通中的“民”不僅包括政府官員,還包括普通民眾、企業家、專家學者、媒體記者、海外華僑等各階層人士。民眾是民心相通的主體,沒有廣大民眾的參與,民心相通就會浮于表面、失去根基。實際上,民眾在民心相通中自有優勢,內容多樣、形式靈活、平等自願、直接接觸的民間往來有利於增進了解、溝通思想、深化友誼。

  實踐證明,政府和民眾的良性互動才能讓民心相通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民心相通的“通”是過程,産生的力則來自於“合”。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呼應聯動,能讓民心相通聚成有效合力。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既要發揮政府把握方向、統籌協調作用,又要發揮市場作用。政府要在宣傳推介、加強協調、建立機制等方面發揮主導性作用,同時要注意構建以市場為基礎、企業為主體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廣泛調動各類企業參與,引導更多社會力量投入‘一帶一路’建設,努力形成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民間促進的立體格局。”

  3.善於在傳承歷史中建構未來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傳承歷史與開創未來的偉大倡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古代中國在建設“草原絲綢之路”“沙漠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時,孕育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千百年來,絲路精神溝通東西方文化、交融多元文明,沿線各國以此為紐帶,互聯互通,共同發展。歲月變遷中,絲路精神在沿線國家和地區民眾心中代代積澱,形成了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喚起了沿線國家的歷史記憶。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放眼世界,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已表現出濃濃的絲路情結,推出了不同的“絲綢之路”建設規劃,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開發計劃署的“絲綢之路復興”計劃、伊朗的“鐵路絲綢之路”、哈薩克斯坦的“哈薩克斯坦—新絲綢之路”計劃……歷久彌新的“絲路精神”已成為推動現代國際社會合作發展的重要紐帶,成為塑造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要原則。

  在積極傳承絲路文明、弘揚絲路精神的同時,要注意“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各國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曾經出現過的民族矛盾、宗教衝突,積累下的歷史恩怨。傳承歷史友誼有利於民心相通,消解歷史恩怨更有助於打開心扉。要堅持歷史與邏輯相一致的原則,對歷史上的矛盾問題加以梳理總結,以發展的眼光解開存在於“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民眾之中的“心結”。同時,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發生重大變化,需要不斷推動傳統絲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時代”。要把絲路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的絲路精神弘揚起來,以人們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方式推廣開來。

  歷史可鑒,未來可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一倡議源自中國,更屬於世界;根植于歷史,更面向未來。”英國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也在《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向世人闡明:“絲綢之路的歷史是一部濃縮的世界史,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最耀眼的舞臺。它不僅塑造了人類的過去,更將主宰世界的未來。”面向未來的“一帶一路”建設在“空間”和“本質”上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建設跨越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明,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産品。它以亞歐大陸為重點,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開放,不排除、也不針對任何一方。”“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互相對接、優勢互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

  從本質上看,“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以全球為基礎、以平等自願關係為紐帶、以“互信、互通、共享”為特徵的治理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置身其中的民心相通不止于結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關鍵是要形成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生活在共同的家園,擁有共同的命運,人類歷史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

  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心相通。民心相通不會一蹴而就,需要精耕細作,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推動民心相通建設,需要大力促進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命運與共,讓各國民眾在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成為好朋友、好夥伴,逐步構建責任共擔、利益共享、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正走在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我們相向而行,心連心,不後退,不停步,我們終能迎來路路相連、美美與共的那一天。我相信,我們的事業會像古絲綢之路一樣流傳久遠、澤被後代。”

  (執筆:李宏偉)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22日 06版)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