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 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需多方參與共同努力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目前,已有120多個國家和20多個國際組織同中方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外人士認為,共建“一帶一路”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組織機構的參與,同樣需要民營、私營部門的支持。專家也表示,隨著這一倡議的“朋友圈”不斷擴大,“一帶一路”建設將不斷向高品質邁進。
作為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新亮點,論壇期間舉辦的“一帶一路”企業家大會為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商界人士、國際組織和機構代表等搭建了新平臺、提供了合作的新機遇。此次中外企業對接洽談並簽署合作協議總額超過640億美元。正如國際貿易中心執行主任阿蘭察·岡薩雷斯女士説的那樣,“一帶一路”倡議只有政府部門參與是不可能解決所有挑戰和問題的,他們需要民營、私營部門的貢獻和支持。岡薩雷斯説:“‘一帶一路’,尤其給南方國家帶來了很多機遇,比如説南南之間的貿易,在十年前只佔到全球貿易的15%,今天已經超過了20%。南南之間的投資,十年前只佔到全球的20%,今天已經超過了50%。因為有了更好的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我們就可以為私營部門發掘出更多的商業機遇,還有一些我們達成的戰略夥伴關係,加強政策協調,減少貿易和投資的壁壘,促進金融合作,更好地利用資源,也促進民心相通。”
在本屆論壇達成的成果清單中,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在交通、稅收、貿易、審計、科技、文化、智庫、媒體等領域同中方簽署了100多項雙邊合作文件。一些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還同中方簽署了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文件。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丁一凡表示,這些具體的項目將衍生更多的合作機遇,這也將是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過程。丁一凡説:“這些項目很具體,具體落實以後會引起新的投資、新的合作。所以‘一帶一路’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因為‘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支柱,這顯然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肯定是不斷規劃、推進的過程。”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這幾年來,中老鐵路、中泰鐵路等項目紮實推進,瓜達爾港、漢班托塔港等建設進展順利。2013年-2018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中國還與20多個沿線國家建立了雙邊本幣互換安排。此外,今年3月份,中國和意大利正式簽署政府間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對此,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表示,眾人拾柴火焰高,認同感的提升將推動“一帶一路”合作高品質發展。徐洪才説:“眾人拾柴火焰高,各方積極參與是開放性的不是強制性的。中國在這一過程中是積極參與者但不是大包大攬。首先要做自己的事兒,通過擴大開放促進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進而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同時,擴大合作範圍,未來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