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的故事】護林員馬曉華:只有大家一起努力 中國環境才能改變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八師一五〇團護林員馬曉華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江濤):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八師一五〇團地處中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東西北三面環沙,素有“沙海半島”之稱。多年來,一五〇團牢固樹立生態立團理念,堅持不懈地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現已在沙漠腹地中構築起了以林為主,林灌結合的四級生態防護“綠色屏障”,目前全團防護林總面積將近2萬公頃,上演了“人進沙退”的奇跡。馬曉華就是這片綠色的守護人之一。
馬曉華是這裡一名平凡的護林員,1995年當兵復員,根據當時的政策,他本可以被安排在工廠當一名工人,但當護林員的父親把他喊了回來一起看護林區。沒想到,這一來就是24年再也沒有離開。“復員之後就是我們一家人,我父母和我在這住著,冬天要把半年的米麵油菜都給買好,下雪以後這裡根本就出不去。走路要2公里到那個連隊坐車,早上5點多天不亮就坐車,它只有一趟車每天,一錯過了就坐不上。那時候環境比較差,吃水要拉水,架子車拉水。”
這期間,他在這裡結婚,生子。伴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加,他看護的林區面積也在增加。馬曉華告訴記者,他剛來的時候,只負責看護20公頃,而現在,面積增加了一倍,“我幹的工作是帶著感情的,一是這是我和父親共同看護的林帶, 二是我的孩子(也是在那時候)出生的, 我把它(林區)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樣”
馬曉華説,每年的4月到10月,他要為這片林區進行灌溉、修枝、打藥、補苗和看護,穿梭在40公頃(600多畝)防沙林中打開100多個水泵為林區澆水。此外,他還負責看護600多公傾(一萬多畝)公益林,防止盜伐、毀壞樹木的現象發生。因此,每當巡視公益林的時候,他一人就要騎著摩托車行駛20多公里。一天工作10個小時幾乎是常態。不過,看到不斷變綠的沙漠,一切辛苦都顯得值得了。“以前樹沒這麼綠,現在樹綠了以後,鳥也多了,野生動物也多了。樹綠了後,環境好了,來旅遊的人也多了,棉花也不再受風災和沙塵暴的襲擾,棉花産量也高了。”
遠離人群,遠離親人,一年又一年,馬曉華靠信念和執著堅持在風沙前沿播散著綠色希望。馬曉華的堅持與努力也獲得了社會認可。他先後獲得“新疆自治區綠化獎章”、“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勞動模範”、“新疆自治區勞動模範”。2013年,他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受邀參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當記者問起人生目標時,馬曉華説,自己的目標就是讓樹更多,林更綠,“我的目標就是保護好這片樹林,不要出現旱死,死亡現象發生,另外,要讓更多樹根發新芽,種子長出樹苗,讓樹越來越多。”
一花不成春,獨木不成林。馬曉華表示,希望更多的人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只有大家一起努力,中國的大環境才能改善,“不是我們栽樹以後改變環境,全國上下都在保護環境的話,那樣環境才能改變。光我們種樹,其他人不種也是不行的,改變環境要幾代人才能改變,不光是我們這幾代,要好幾代人才能改變。”
馬曉華之前的住所
馬曉華的手
馬曉華看護的林區
馬曉華在林間開水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