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偉大的萬里長征,從這裡出發!

2019-05-22 12:37:32|來源:新華社|編輯:杜軍帥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

80多年前

懷揣著質樸的願望

中央紅軍主力各部

陸續從戰場上撤退

奉命到于都河流域北岸大集結

為戰略轉移做出征前最後的準備

長征第一渡口。謝金俊 攝

他們的頭頂

是敵人轟鳴的戰機

他們的身後

是敵人逼近的腳步

而他們的面前

600多米寬的河面上沒有一座橋

中華大地上

剛剛燃燒起的星星之火

在那片黑暗中幾近被吞噬

危機四伏的關鍵時刻

人民群眾向這支隊伍伸出了援手

這是“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當年的渡口

出現了這樣動人的一幕

當時國民黨的飛機

每天在蘇區上空盤旋

一發現紅軍就狂轟濫炸

為了不暴露目標

紅軍白天都隱蔽在樹林裏

這是江西省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展示的紅軍夜渡于都河的場景。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于都的百姓協助工兵

每天下午4點開始架設浮橋

晚上8點前完成

趁著夜色掩護紅軍渡河

第二天早上7點前

他們又將浮橋拆除

將浮板分散隱蔽在岸邊

不留任何痕跡

在全力以赴支援紅軍的同時

30萬于都人民共同守住了這個秘密

同時製造假像迷惑敵人

使敵人的探子成了

一無所獲的“聾子”“瞎子”

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中蘇區群眾鋪設浮橋場景。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鄉親們沒有把我們當外人

甚至待我們勝過親人”

在炮火紛飛的歲月裏

在善與惡的交鋒裏

人民群眾把手交給了

他們最信任的人

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園石刻。新華社記者 高皓亮 攝

儘管當時紅軍提前準備了

架橋的主要材料

但橋板、繩索等還缺不少

沿岸百姓幾乎把家中所有

可用的木料都送來了

門板、床板、船上的鋪板

甚至是老人用的壽材

這是于都縣紅軍後人劉光沛家缺少門板的祖屋。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于都河水深流急,漁船大小不一

浮橋很難搭建

有漁民建議在每條船上挂一個馬燈

馬燈連成一條線,浮橋就架成了

中央紅軍渡過於都河時所用的馬燈、門板、渡船等物。新華社記者 高皓亮 攝

據當地史料記載

紅軍出征前

一萬多於都子弟報名參軍

一萬多民伕參加了運輸隊、擔架隊

隨軍出發

老百姓還自發帶著

雞蛋、豬肉、草鞋等慰問紅軍戰士

婦女們組成洗衣隊幫紅軍洗衣服

不少人家裏主動安置紅軍傷員

在於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展示的草鞋和製作草鞋的工具。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最後

中央紅軍主力8.6萬餘人成功渡河

邁出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步

于都河上的星星之火

終於照亮了中國前行的方向

長征精神

在歲月的長河裏熠熠生輝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

“盼你們早點回來呀

早點回來呀”

于都百姓心心唸唸的親人們

很多再也沒能回來

但渡口出發15年後

他們迎來了一個嶄新的人民共和國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長征出發地如今又踏上新的征途

吹響脫貧攻堅戰決勝的號角

開通動車組列車讓于都縣發展走上快車道。

這是一條新的長征路:

于都縣所在的贛州市農村貧困人口

由2015年底的65.2萬人

減少到2018年底的18.9萬人

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9.4%

下降到2018年底的2.45%

近年來,于都縣積極探索光伏産業扶貧新路。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新變化、新氣象在於都不斷涌現:

服裝産業精彩蝶變

“智造”項目接踵而來

産業集群加速崛起

奏響工業高品質跨越式發展

的“新長征組歌”

于都縣城新貌。

當年那個送別親人的地方

不再有淚水和悲傷

血濃于水的情誼

正如流淌不息

的于都河水

流入歷史

也流向未來

......

記者:高皓亮

作者:李永錫、徐步雲、關開亮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