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珠三角的龍舟,九成來自這條村!這套秘笈,已經傳了六代人……

2019-06-06 17:23:12|來源:南方日報|編輯:杜軍帥

  又到一年端午節

  “龍舟又蕩舊時波,鑼鼓頻催破浪梭。”端午臨近,廣州各村社間出現了龍船競速、探親訪友的熱鬧“龍船景”,一河兩岸人潮涌動。這些在水上爭流競渡的傳統龍船,千姿百態,各有特色,實際上大多數出自番禺的上漖龍船廠。

  上漖村是廣東最古老的龍舟製造基地,手工造船歷史已140多年,歷經六代龍舟匠人的薪火相傳,以精湛技藝聞名遐邇。

  端午節前夕

  南報君走進

  “龍船製作之鄉”

  傳探尋傳承百年技藝的“造龍人”

  太公獨創掌口技術

  接縫處不容一根頭髮

  沿著上漖涌,拐進村道

  臨水而建

  接連成片的

  上漖龍船廠

  出現于眼前

  ▲ 臨水而建的龍船廠。

  木梁和石棉瓦搭建的簡陋廠房內,自然光從前後大門和頂棚傾瀉而入,風扇吹起的木屑四處飛舞。

  伴隨著陣陣機器噪聲,龍船師傅們戴著口罩埋頭苦幹,黃劍挺站在23米長的龍船旁,拿著電刨,仔細地對龍船的表面進行打磨。今年44歲的他,出身於上漖村的造船世家,是這家龍船廠的負責人,也是上漖龍舟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人之一。

  ▲ 黃劍挺。

  黃劍挺介紹,上漖村主要製造傳統龍船,素以“樣式好、密度高、扒得快、夠堅牢”而揚名,當前珠三角約90%的傳統龍都出自這裡。村裏的龍船廠基本上是家族式經營,主要有黃、盧、梁、陳四個姓氏,黃氏是上漖村最早造龍船的家族,“黃家第五代傳人有四人,包括我和三個堂哥,第六代則是兩個堂哥的兒子。”

  黃劍挺稱,造龍船一般選用坤甸木和杉木,要挑一個黃道吉日為新龍船的木料開線落墨。造龍船可以分為八大工序,包括扎底骨、制腳旁、上大旁、扎彩盤、釘花旁、釘夾旁、扎龍纜、上油打磨等,再細分則差不多有100道小工序。

  “我太公那一代大膽革新技術,增加了龍纜和掌口技術,讓龍船可以做得更窄更長,也令上漖龍船擁有‘獨門秘笈’。”黃劍挺表示,上漖龍船有四大技術,包括側立偏差控制、釘眼處理、船體設計和掌口技術,其中,難度最高的掌口技術是上漖村最引以為傲的。

  “40米的龍船,不是找一條40米的木板來造,關鍵就在於利用掌口技術,將木板無縫接駁。”黃劍挺介紹,掌口指的是木板與木板之間的接駁口,要求在不用釘子和膠水的情況下,靠人工鑿出咬口,再用錘子敲打將兩塊木板無縫緊密拼合,接縫處甚至容不下一根頭髮。

  ▲ 龍船掌口技術。

  “掌口一旦做壞整個木板就只能作廢,因此學徒一般要學10年才可以學這個技術。”黃劍挺説,他自己單是學“掌口”就花了3年。

  而龍船製作完畢後,定制龍船的村族要擇良辰吉日舉行試水儀式,供上金豬、米酒、果品,放鞭炮、打出自己村族的錦旗羅傘,待新龍點睛後再出塢。

  第五代傳人黃劍挺

  看著龍船長大

  但在十年前才真正入行

  半路回家繼承祖業

  從一竅不通到愛上造船

  2010年

  在外闖蕩多年的他

  回鄉繼承家業

  “父親年紀大了,

  不想手藝失傳”

  起初,黃劍挺對造龍船一竅不通,從零開始,鑽孔、捶釘、刨木、打磨等多道工序樣樣要學,每天累得腰酸背痛。“船廠悶熱得像蒸籠一樣,汗不停流,一天下來要換三四套衣服。”黃劍挺指了指墻上挂著的一排佈滿污跡的衣服説,“這都是師傅們工作時穿的,造船粘到的油漆、膠水洗不乾淨。”

  剛入行時,經驗尚淺的黃劍挺不懂保護自己,經常受傷,嚴重的一次還被木鑿意外插傷手,縫了近十針。體驗到造龍船的艱辛,他不是沒想過放棄,但是念及父親對龍船的熱愛,他還是選擇咬牙堅持下來。

  採訪時,黃劍挺坐一會就起身踱步,一問才知是“職業病”。造龍船時經常要俯身做細緻活,時間一長,坐久了腰就會不舒服,要走幾步才能挺直腰。他感慨,父親那一代人很能吃苦,從15歲開始做龍船60年,現在退休了還會每天來看看。

  “一開始我只把造龍船當是生意,但是做久以後,慢慢發現裏面有種榮譽感,是其他行業沒有的。”黃劍挺表示,廣東的端午賽龍舟習俗流傳至今仍十分興旺,“龍船做得好,村民們會對你特別尊敬,很有人情味。”

  在改革開放初期,村裏造龍船是個大工程,20多個龍船師傅做一條龍船要耗上兩三個月,其間吃的是“百家飯”。一到飯點,各家各戶都會去邀請龍船師傅,在過年才宰雞吃的年代,龍船師傅頓頓吃雞。

  小時候,黃劍挺常常跟著父親去吃龍船飯。有一次,其他村“扒龍船”贏了冠軍,當父親一走進祠堂,就聽到有人大喊“黃師傅來了”,頓時全場的人起立鼓掌,熱烈歡迎。這樣明星般的待遇,令黃劍挺畢生難忘。

  時至今日,邀請龍船師傅吃龍船飯的傳統,仍然在延續。造龍船多年,黃劍挺也愛上這份事業,最開心的就是看到自家造的龍船在比賽中取得名次,聽到村民們的稱讚。

  改革開放初期

  上漖村的造船廠

  超過30家

  “上漖龍舟”在巔峰時期

  佔據廣東八成龍舟市場份額

  師傅個個有租收

  埋頭造船全因興趣

  “上漖龍舟”曾銷往港澳地區

  乃至東南亞、南非

  近年來列入省級

  非物質文化遺産

  ▲ 龍船師傅的工作照。

  “以前是過年後至端午節是旺季,現在訂單多,一年四季都得忙。”黃劍挺稱,做一條40米的龍船以前要耗時兩三個月,現在機器替代人手鋸木後,最快也需要20天。“每條龍船都要根據村族的歷史傳統來定制的,主要還是靠人工製造,我們一年最多造20條龍船。”

  生意雖紅火,但工人難尋、材料稀缺、場地變少這些現實難題擺在面前,黃劍挺不免憂心忡忡。

  黃劍挺告訴南報君,他的龍船廠現有9個師傅,全都年過半百,儘管日薪起碼有三四百元,但年輕人不願意來幹。“龍船製作是一門獨特的複雜工藝,學習時間很長,加上船廠灰塵大、蚊子多、油漆味重,年輕人很難待得下去。”

  比工人青黃不接更迫在眉睫的,是材料短缺的問題。一直以來,上漖村製作傳統龍船的主要木料是産自馬來西亞的坤甸木,但是現在馬來西亞已經禁止出口該樹種。如今,船廠剩下的原材料只夠做三五艘龍船。儘管如此,黃劍挺並沒有坐地起價,而是秉承父輩的工匠精神,把口碑放在第一位。

  此外,由於數十米長的龍船原材料和成品要走水路運輸,坤甸木等木料要長期浸泡在水裏防止被曬裂,龍船廠一般要臨水而建。但江邊地段寸土寸金,隨著房地産開發離龍船廠越來越近,上漖村龍舟製造基地已多次易址。

  “現在這片地方,已經是我們上漖村最後一塊臨江地段,如果這塊也沒了,基本上很難找到位置了。”黃劍挺坦言,一條龍船售價數萬到二十萬元不等,但除去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利潤並不多,包括他在內的龍船師傅們主要收入來自房屋出租,“有的最多有五棟房子在收租,來做這份工作只因興趣”。

  站在上漖涌邊上,眺望著遠處的洛溪大橋和嶄新樓盤,黃劍挺緩緩説,“我們管不了以後會怎麼樣,現在只能盡力做好每一艘龍船,能做一年是一年。廣州有很多人在積極推廣龍舟文化,對我來説,做好自己的手藝就是一種推廣。”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