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堅持和弘揚正確義利觀
正確義利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根據世界發展大勢、針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而提出的外交倫理原則。它以特定的思想內涵規定“一帶一路”建設的價值取向,也必然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更加充分展現其美好的價值追求,提升對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引領力。
一、正確義利觀確定“一帶一路”建設的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 “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産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 “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雙贏。”亦即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共同發展結合起來,把實現中國利益與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統一起來,在“互利共贏”中發展同其他國家間關係。正確義利觀以特定的理論內涵,確立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價值取向。
第一,正確義利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和理想追求。雖然在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長期並存的條件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處理國家間關係必須從實際出發,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賦予中國共産黨“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和“中國要為人類做出較大貢獻”的自覺,這成為“一帶一路”建設鮮明的價值底色。
第二,正確義利觀弘揚新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十分珍視中華民族經過艱苦奮鬥得來的獨立自主,在外交中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舞臺上積極發揮社會主義大國的作用。這包括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援助,尤其是對亞非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走在世界前列;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霸權主義的正義鬥爭,反對侵略戰爭,免除最不發達國家債務,參與國際維和行動,推動以政治方式解決國際紛爭,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等等,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70年的外交歷程中,中國不接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邏輯,不尋求霸權地位和欺侮他國,永遠與發展中國家一起共同爭取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盡力支持援助更加貧困的國家,但不附加政治條件,不將自己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人;處理國際問題顧全大局、謀長遠、守道義,以和為貴。由此形成了獨立自主、天下為公、公平正義、互利共贏、服務發展、外交為民等優良傳統。正是“以義為先”,中國也“因義得利”。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得到了一批亞非國家的大力支持;中國與亞非拉國家在20世紀50-70年代結下的友誼,為80年代開啟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利環境。
第三,正確義利觀汲取中國傳統義利思想的精華。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多樣的義利思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就義利概念、義利關係和義利取向等各抒己見,提出了紛繁複雜的觀點。儒家主張“義以為上、重義輕利、貴義賤利”。孔子説:“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墨子合義和利為一,主張“義以生利”、義利統一;法家主張“重利輕義”“以法制利”;道家追求“義利兩忘”。西漢之後,儒家的義利觀成為主流,重義輕利、先義後利、取利有道等得到倡導。儒家義利觀有著眼于整體利益的價值導向,但並非簡單揚“義”抑“利”。在絕不容忍私利至上、不違背以道德為最高價值的前提下,也有尚義而不排斥利、兼重義利之説,如荀子的“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董仲舒的“利以養其體,義也養其心”,王夫之的“出利入害,人用不生”,顏元的“義中之利,君子所貴也”,等等,將義利辯證統一起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這種義利觀涵養了中華民族深厚綿長的崇德尚義傳統,成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一以貫之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它所包含的“天下大同”“協和萬邦”“君子喻于義”“君子義以為質”“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等思想觀念,以鮮明的民族特色,即責任重於自由、義務先於權利、群體高於個體、和諧高於衝突等等,構成了中華文明獨特價值體系的重要方面,是認識、解決現實義利矛盾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也是“一帶一路”建設價值取向的文化根基。
二、“一帶一路”建設彰顯正確義利觀的美好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因為“中國人民深知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艱辛,對各國人民取得的發展成就都點讚,都為他們祝福,都希望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不會犯‘紅眼病’,不會抱怨他人從中國發展中得到了巨大機遇和豐富回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84頁)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願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産品。可以説,“一帶一路”倡議飽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情懷,張揚中國謀求“對人類有更多貢獻”之大義。共建“一帶一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順應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願望。從亞歐大陸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成為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
“一帶一路”建設以尊重各國主權平等、和平共處等原則為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紀念大會上曾指出,“主權是國家獨立的根本標誌,也是國家利益的根本體現和可靠保證。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各國應該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這些都是硬道理,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任何時候都不應動搖。”尊重國家主權平等,就是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都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應該尊重彼此主權、尊嚴、領土完整,尊重彼此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對國家主權平等和各國核心利益的尊重,既是對主權國家“利”的維護,也是各國在國際交往中應堅守的“義”。
“一帶一路”建設聚焦發展問題,切合各國迫切需要。在西方主導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南北發展嚴重失衡,各國宏觀經濟調控難度加大,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不能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全球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導致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等,使“發展赤字”成為“痼疾”,解決發展問題成為各國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帶一路”建設聚焦發展這個根本利益問題,讓沿線和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例如,通過開展産業合作,抓住新工業革命發展的機遇,培育新業態;通過開展金融合作,建立穩定、可持續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創新投資和融資模式,發展普惠金融;通過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城市建設等等,既改善各參與國的基礎條件,又提升各國産業的科技水準;通過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一帶一路”建設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共商”就是集思廣益,好事大家商量著辦,使“一帶一路”建設兼顧雙方利益和關切,體現雙方智慧和創意。 “共建”就是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設門檻、不搞強制義務,國家不論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都可以參與其中。“共享”就是實現互利共贏,讓實際的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參與國及其人民。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説明“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是沿線國家的共同繁榮;它超越了“非義即利”的簡單對立和“我者”“他者”的簡單劃分,在尊重參與國的權利和利益中突出合作共贏的要求;它強調平等基礎上的利益交匯,強調共同參與中的利益分享,傳達了弘義融利的指向。同時這一原則還表明中國雖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但決不走殖民者的掠奪老路,決不效倣資本家的唯利是圖作法,也不會像有的國家只是為實現自己的一己私利。正因為如此,“一帶一路”的參與國不斷增加,一個贊同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贏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升正確義利觀的引領力
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全球擴張,國際關係、國際秩序遵循的是“資本為王”的邏輯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資本最大限度逐利的“天性”驅使下,無論是西方國家的殖民主義擴張,還是西方大國主導的進程,都造成世界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兩極分化不斷加深;少數西方大國為維護、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利益,還採用政治干涉、經濟制裁、外交孤立、軍事威脅和文化、意識形態上的心理戰等等手段,排除其所認為的“利益威脅”,造成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緊張、戰亂。少數西方大國重利輕義、見利忘義,將自身利益算計淩駕於國際公正大義、人類共同大利之上,卻善於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利益要求包裝為“普世主義”“國際道義”的幌子,並利用其控制的國際話語權大肆招搖,粉飾口惠而實不至的“支持”、附加各種條件的“援助”,為操控、掠奪、侵略別國的行為辯護,表現出極大的虛偽性。
正確義利觀從人類已經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出發,強調人類整體利益和互利共贏的重要性,又保持對民族國家核心利益的真實關切;既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注重國家之間的平等,又主張給予特定的貧窮國家一定的單方面優惠和照顧;既強調義利辯證統一,尋求國際正義的建構與維護、國際道義的倡導與追求,也著眼于大國的國際義務;倡導經濟發展中的廣泛合作、互利共贏,卻不會附加政治條件,將中國的意願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人。由此正確義利觀將功利和道義有機地結合起來,超越了狹隘的民族利己主義和無視民族國家核心利益的世界主義,能夠為建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提供道德基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價值引領。
“一帶一路”建設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域、不同經濟發展水準國家的大合作。支撐這一合作可持續推進,不僅需要利益共享,而且還需要價值共識。從“一帶一路”建設五年多的情況來看,由於政治制度、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加上少數國家的挑撥、抹黑,一些相關國家對中國存在認知赤字、誤讀誤判等問題,往往成為阻礙一些合作項目推進的主要因素。這些問題從根本上看是價值共識的缺失。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頂層設計中,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是核心內容,通過“五通”來塑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互容。尤其是民心相通,重在打造最基礎、最堅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是“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的必要條件。所以,一帶一路建設要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注重在人文領域精耕細作,尊重各國人民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加強同沿線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廣泛社會基礎。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做好“民心相通”,就要圍繞正確義利觀凝聚價值共識。這不僅是把正確義利觀的精神要義融于各大項目、大工程的執行過程,在修鐵路、修學校、建醫院、解決飲用淡水、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推動貿易發展和金融合作等等實踐活動中讓各國人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而且還要更加廣泛、深入地加強人文領域的合作,擴大文化貿易的規模,開展各類文化年、旅遊年、藝術節、體育賽事、青年交流、智庫對話、企業形象展示和民間交流活動等等,增進各國人民對正確義利觀的認同與共識,從而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民意基礎。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原標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堅持和弘揚正確義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