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再走長征路?

2019-06-11 11:36:2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趙宇靜

  “十月裏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1934年10月,紅軍在江西于都縣集結出發,開始了漫漫長征路。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85週年,也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宣部組織開展“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央媒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意義重大而深遠。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

  再走長征路,重溫苦難與輝煌

  再走長征路,可真切感受長征路上的苦難與輝煌。長征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鬥之慘烈,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戰爭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一組組驚心動魄的數字:在漫漫征途中,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鬥,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

  數字充滿張力,卻顯得“抽象”,當記者真正走上長征路,走到那一個個浸透了奮鬥淚泉、灑遍了犧牲血雨的地方,更能感受到長征的艱辛與偉大,更能感受到先烈的如磐意志。此前,媒體披露了令人動容的一個細節。1935年初,18歲的吳清昌隨部隊冒著槍林彈雨,與敵人白刃肉搏,佔領了貴州婁山關。幾年前,老紅軍吳清昌的孫女、“80後”的贛南日報記者吳悅參加“重走長征路”活動,當她望著婁山關,忍不住淚流滿面,終於明白了是什麼支撐著爺爺忍著斷指之痛、迎著槍林彈雨勇往直前,是什麼支撐著這支不怕遠征難的鋼鐵一般的隊伍。這樣的心情,讓人感同身受。

經典長征題材油畫作品《婁山關》  作者/全山石

  再走長征路,可真切體會軍民魚水情深、風雨同舟。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見證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説,什麼是共産黨?共産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還有一個故事為人熟知,當年,中央紅軍出發時,于都河有600多米寬,水深浪急。為了架設浮橋,于都人民拆下了自家的門板、床板,一位老大爺還把自己的壽材送到了架橋現場。

  如果説半條被子刻畫的是軍愛民,那麼壽材架浮橋刻畫的就是民擁軍,兩個故事,一個主題:軍民一心。在長征中,像這樣感人的故事不勝枚舉。正因如此,我們有底氣説: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産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中再現了軍民為避免敵機偵察被發現,在夜間搭建浮橋的場景

  再走長征路,可真切領悟長征精神,講好中國故事。什麼是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長征精神是凝練的,也是生動的,是高大上的,也是接地氣的。再走長征路,追隨革命前輩的足跡,更能感受到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也更能把握住長征精神的時代意義,從而汲取無窮的力量,化為工作中的動力,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煥發出全國各族人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

紅軍在於都期間所用的行軍鍋,被鑒定為二級文物。鍋底有一個彈眼。據説國民黨軍到村裏收繳紅軍物品,老鄉背著這口鍋逃離,敵兵追來,開槍正中鍋底,而老鄉卻安然無事,成功逃脫

  再走長征路,可真切感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西考察調研,特地來到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贛州市于都縣,向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敬獻花籃。于都,一個帶有紅色基因的地方——1934年10月,中央機關、中央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集結於此,開啟長征。在江西,總書記動情地説:“我11年前來過贛南,一直還想來看一看,看看老區鄉親們生活改善怎麼樣,脫貧攻堅進展如何。”何為初心?這就是初心。何為使命?這就是使命。

  正因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會飲水思源,決心讓中央蘇區鄉親們,讓革命老區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正因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會深情地説:看到這些為革命作出突出貢獻的蘇區人民過得好,我們才覺得對得起他們、沒有辜負革命先烈啊!當前,全黨正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對於廣大記者來説,再走長征路,既是一次響應中央號召的過程,也是在精神和行動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過程。

于都縣城東門渡口。當年,毛澤東、周恩來等和中央直屬機關就是從這個渡口渡過於都河開始長征的,此地也被稱為“長征第一渡口”

  再走長征路,是為了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眾所週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強調:“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誠如斯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從“再走長征路”,到“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具有邏輯上的內在關聯。與85年前所遇到的艱難險阻相比,今天,我們無需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鏖戰獨樹鎮,勇克包座,轉戰烏蒙山⋯⋯但是,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懈怠,更不能驕傲。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英雄的人民創造英雄的歷史。今天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就是從長征中走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我們保持堅定理想信念和堅強革命意志,就能把一個個坎都邁過去,什麼陷阱啊,什麼圍追堵截啊,什麼封鎖線啊,把它們通通拋在身後!再走長征路,是為了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只要銘記長征路上的精神航標,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我們一定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這也正是今天我們再走長征路的深刻原因。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