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重慶開州:大浪壩的“滄桑之變”

2019-07-09 10:24:5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金玉 謝曉裕 佘楊潔 孟群):1994年動工建設的三峽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規模的水利樞紐工程,自2003年開始蓄水以來,三峽工程在防洪、發電、航運、補水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但伴隨而來的,有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消落帶治理,就是其中之一。

  對很多人來説,“消落帶”是個陌生的名詞。三峽工程設計的秋冬蓄水發電水位為175米,春夏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庫區兩岸高達30米的水位落差區域,就是消落帶。三峽庫區消落帶總面積348.93平方公里,重慶開州是三峽庫區消落帶面積最大的區縣,消落帶面積為42.78平方公里。

  一般江河、湖泊的岸邊也有消落帶,但三峽庫區的消落帶卻“與眾不同”。據重慶市開州區副區長田水松介紹,三峽庫區消落帶有幾個獨有的特徵:水位漲落最大、連片面積最多;水位漲落是反季節,冬天水位高,夏天水位低;庫岸人口與工業密集,人為干擾較大,生態較為脆弱;地形複雜,支流多、庫灣多。

  三峽蓄水後,消落帶的問題開始顯現:庫岸失穩、水土流失、水體污染;原有植被遭反復水淹難以存活,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環境脆弱;夏季水退後,腐爛的植物易滋生蚊蠅誘發傳染病;庫區人居環境、景觀品質衰退,消落帶的治理因此被稱為“世界級難題”。 

 袁興中(左)和熊森查看大浪壩消落帶情況

  清晨六點鐘,熊森和袁興中從重慶市開州區的城區出發,驅車前往澎溪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大浪壩。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查看今年三峽水庫放水後保護區中消落帶的情況。

  為了解決消落帶這個“世界級難題”,開州在新城區下游4.5公里處、長江一級支流的澎溪河上,修建了一座水位調節壩。夏季三峽水庫水位下降時,水位調節壩下閘蓄水,這樣,調節壩以上、緊鄰城區的消落帶,就變成城市內湖——漢豐湖,令城區消落帶面積大大減少。水位調節壩以下,則是重慶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澎溪河濕地自然保護區。

  早上七點,熊森和袁興中抵達大浪壩。大浪壩區域原是澎溪河邊的一個村落,三峽水庫蓄水之後,這裡形成了大片的消落區。

  幾個月前三峽水庫蓄水時,這裡還像是一片“滄海”,此時夏季到來,水位消退,植物萌發,眼前變成了一片生機盎然的濕地。這是開州堅守十年換來的一片蔥鬱。

  幾個月前的“滄海”此時變成了濕地

  2008年,澎溪河濕地自然保護區與重慶大學、重慶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聯合建立了三峽庫區澎溪河濕地科學實驗站,開展了一系列消落帶生態恢復及濕地保護的科研工作。

  熊森是重慶市開州區澎溪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是開州濕地的管理者;袁興中是重慶大學教授、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是濕地研究領域的專家。在三峽水庫蓄水前,袁興中就已經關注並著手研究消落帶。他曾帶領團隊徒步穿越整個三峽,了解長江原有河岸的生態狀況,記載將被蓄水淹沒的145-175米區域的生態現狀。

  在大浪壩海拔約160米處的平緩地帶,袁興中和熊森發現了一個“亮點”。

  袁興中:“這塊兒,熊局,這塊兒形態結構是最好的,所以這塊兒鳥最多。”

  熊森:“對,這整個非常漂亮……”

  他們眼前的亮點,是一個不大的水塘:荷花疏落有致,是魚類的庇護所;塘埂上栽種的落羽杉,是鳥類的棲息地;水塘中的浮游生物和水草,又是鳥類、魚類豐富的食物。

一個生態結構良好的基塘

  在大浪壩,像這樣大小不一的水塘很多,散佈在地勢較低的緩坡地帶,它們是熊森和袁興中帶領的消落帶治理科研團隊在十年前挖下的。這些看似普通的水塘,是開州在治理消落帶的過程中探索出來的“基塘工程”。

  三峽水庫冬季175米蓄水時,澎溪河流域地勢較低的消落區會被淹沒在水下二三十米處,被淹沒的時間也比高海拔地區長,喬灌木難以在此生長。夏季水退之後,這片區域成為水陸交接的介面,如果沒有植被攔截,一場大雨就能將高處的污染物直接衝入澎溪河,污染水體。

  在袁興中看來,這些生態問題要用生態辦法來解決:“我們要在消落帶構建一個結構完整、生態功能高效的生態系統。”

  開州吸收中國南方水鄉桑基魚塘“挖泥成塘,堆泥築基”的生態智慧,在整個澎溪河流域的平緩地帶挖出數千個水塘;針對消落帶受反季節水淹、生物多樣性衰退的狀況,在塘中種植荷花、茨菇、菱角等耐水淹的水生植物。

  “這些植物耐水淹,具有環境凈化功能,同時也具有經濟價值,”袁興仲介紹説,“基塘系統裏的荷花、藕,都是有收益的。”

  澎溪河流域的消落區有數千個基塘

  熊森説,“基塘工程”的實施,使原有的消落帶變成了水陸介面的一道濕地屏障。這些基塘既能管控雨洪,又能凈化水質,還美化了消落帶的環境,“每年六七月份荷花盛開,非常漂亮,到這個地方來旅遊的人多得很。”

  九年前,開州又開始實施消落帶治理“林澤工程”,試驗篩選出落羽杉、水松等十余種耐水淹喬灌木。這些植物在冬水夏陸的逆境下仍能良好生長,發揮著護岸固岸、生態緩衝的功能。開州還在175米水位線附近種植耐水淹飼料桑樹,用桑葉養殖草食畜禽,桑畜産業總産值達上億元。開州消落帶治理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顯現。

  站在大浪壩,看著水退之後長勢良好的植物、天上結群而飛的鳥雀,熊森和袁興中很是感慨。三峽庫區消落帶的治理沒有經驗可循,十年中的每一次嘗試都是一場艱難挑戰。2009年試驗種植時,他們整個冬天都在憂心被深水淹沒的植物能否存活。如今,十年過去了,大浪壩桑杉成林,碧荷連天,鳥叫蛙鳴,完全不見消落帶初現時植被覆蓋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的模樣。

  作為一個濕地生態學家,眼前的這一幕,是袁興中孜孜以求的目標:“構建一個更為穩定,更高效更優美的消落帶生態系統,它對自然有利,固岸護岸,生物多樣性豐富;同時對人有利,景觀優美,發揮著一個水陸介面的防護作用;在城鎮以外的消落帶區域還能發揮經濟效益。我想這是我們真正該追求的目標。”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