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産業續寫蘇木山人工林場綠色傳奇

2019-08-08 20:10:27|來源:光明網|編輯:靳松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

  光明網記者 張璋 張瑜 曾震宇

  雨後的蘇木山,雲海、山海,層層疊疊、如夢似幻。以華北落葉松為主的1000多萬株樹木,在幾十個山頭上次第鋪開,形成一片壯闊的綠色海洋。置身其間,很難想像這片林海幾乎全部由蘇木山林場的務林員人工種植而成。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林場考察時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貢獻國。蘇木山18.6萬畝的人工林,便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落葉松林場。

  六十多年前,這裡曾是一片荒山禿嶺。如今的蘇木山,歷經兩代人半個世紀的艱苦奮鬥,森林覆蓋率高達78%,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世世代代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的莊嚴承諾。不僅如此,作為綠色森林旅遊開發區,這裡每年夏季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觀光者數十萬人,蘇木山實現了不毛之地到人工林場、再到旅遊景區的華麗轉身。

旅遊産業續寫蘇木山人工林場綠色傳奇  

蘇木山林場風光。光明網記者 曾震宇攝

  拓荒,萬畝林海曾是荒山土坡

  在蘇木山林場,老場長董鴻儒家喻戶曉。42年,一萬五千多個日夜,荒山植樹3000多萬棵——董鴻儒用畢生事業詮釋了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

  1958年初到蘇木山時,董鴻儒只有19歲,接到的任務,是到護林站看護荒山上零星生長的白樺樹。“一開始護林站只有一間土坯房,兩個人需要擠一盤土炕,除此之外,屋裏只有一口水缸,一個土灶,條件艱苦的很。”董鴻儒告訴記者。儘管如此,董鴻儒還是留下了。

  蘇木山山區面積達32.6萬畝,在平原長大不擅于爬山的董鴻儒用了一年的時間,走遍了蘇木山的每一個角落,詳細記錄了土壤、植被和氣候信息,並把這些資料梳理成一份建議在蘇木山設立林場的調研報告,交給縣裏。1960年,經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勘察設計,蘇木山林場成立,首任場長趙守禮和董鴻儒擔起了造林的重任。

旅遊産業續寫蘇木山人工林場綠色傳奇  

蘇木山林場的鋸木工。光明網記者 張瑜攝

  拓荒的過程並不一帆風順。林場第一批選的樹種是在北方好成活的楊樹,可是接連兩年,存活的樹苗寥寥無幾。眼看著蘇木山林場面臨下馬的困境,趙守禮和董鴻儒趕到縣裏簽下軍令狀,請求縣領導再給3年時間。1963年,林場的發展迎來了轉機。在赴河北省承德市學習考察的過程中,董鴻儒發現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蘇木山類似,於是與同事商量在林場試種華北落葉松。經過1年育苗,1964年秋天,800畝華北落葉松在蘇木山紮根,成活率達到90%以上。蘇木山從此確立了以華北落葉松為主的造林方案。

旅遊産業續寫蘇木山人工林場綠色傳奇 

全國勞動模範董鴻儒為記者們講述造林經過。光明網記者 曾震宇攝

  據董鴻儒回憶,上世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是蘇木山務林人最艱難的一段日子。60年代的時候,溫飽都成問題,林場職工們常常在山上挖野菜充饑。可他們從沒有想過放棄,只是一門心思的想要把樹種下去。“説起來也不怕你們笑話,當時場部配了一輛馬車,按照規定每月上級供應一些飼料糧還有兩三斤用於潤滑車軸的麻油,我們實在嘴饞了,就用馬飼料和麻油打打牙祭。” 董鴻儒説。就這樣,林場百八十號人清晨挑著樹鏟、桶和乾糧上山,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幹就是幾十年。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蘇木山的五個林區中,造林面積已達10萬多畝,産值3個多億。進入新世紀,蘇木山林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迎來了新一輪發展。2002年,國家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項目啟動後,林場綠化面積以每年近百萬畝的速度迅速擴大。

  返鄉,林場裏建起旅遊景區

  隨著蘇木山林場生態景觀越來越美,當地旅遊局決定在林區建設旅遊景區。2008年2月,時任興和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的董存戰回來了,肩負起發展蘇木山旅遊産業的擔子,很多人説,他身上有父親董鴻儒的影子。

旅遊産業續寫蘇木山人工林場綠色傳奇  

蘇木山林場場長董存戰。光明網記者 曾震宇攝

  接任蘇木山林場場長後,董存戰利用外出開會的機會仔細調研了其他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2009年,在董存戰的推動下,興和縣政府與集寧聯營商場有限公司合作開發蘇木山旅遊資源,把蘇木山旅遊産業帶上了快車道。

  歷經十年風雨,蘇木山已發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蜿蜒的登山步道可從山腳下直通山頂。“建景區時,我們的生活條件比起父親那輩人已經好了很多。”董鴻儒告訴記者,“但由於山上的土路走不了車,鋪步道的木板都是職工們在山腳下一塊一塊鋸好背上來的,很不容易。”

旅遊産業續寫蘇木山人工林場綠色傳奇 

蘇木山旅遊景區。光明網記者 曾震宇攝

  在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蘇木山, 已成為叩開興和縣旅遊發展大門的“金鑰匙”。山腳下,農家樂飯館建起來了;山路上,寫有“情侶石”“仙人樹”的指示牌讓山邊巨石看著別具情趣;位於海拔2334.7米烏蘭察布最高點的黃石崖上,人們站上景觀平臺可看到冀蒙晉三省交界。加之全年4.2°C的平均氣溫,蘇木山成為名副其實的避暑勝地。

  堅守,旅遊開發生態先行

  “旅遊開發和自然保護會有些衝突。”走在山裏,董存戰坦言,他最牽掛的還是林場生態保護的問題。“父輩們種的每一棵樹都來之不易,開發景區,不能毀了樹,這也是我們蘇木山林場人的共識。”

  董存戰告訴記者,建設景區時,步行棧道從山腳一直鋪至山頂,途徑的樹木卻一棵都沒有鋸掉。這是蘇木山人對樹的深情,也昭示著他們守林護林的決心。

旅遊産業續寫蘇木山人工林場綠色傳奇  

蘇木山景區長木道中間的落葉松。光明網記者 曾震宇攝

  防火,一定是景區開發堅守的底線。隨著遊客的增多,林區防火的任務也越來越艱巨,務林人員不但要向林場範圍內的居民宣傳防火安全知識,還要督促遊客時刻防範火情。據介紹,蘇木山林場每年有9個月的防火期,尤其是清明和五一小長假前後,林場職工要全部下到林區,嚴防死守,確保不發生火災。“燒烤和上墳是最危險的,我們在山腳下設了安檢,能引起明火的物品一律不許帶上山。”董存戰説。

  防蟲,也是保護植被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防松毛蟲。在山間行走,隨處可見樹榦上纏著防蟲膠帶的華北落葉松。“過去,我們使用殺蟲劑、煙霧劑,現在逐步採用對自然環境沒有破壞的防蟲膠帶、燈光誘殺等辦法。”董存戰介紹道。不僅如此,蘇木山還實施人工鳥巢引鳥防蟲生物防治工程,引來的鳥一方面可以吃蟲子,另一方面對於整個林場的生態環境有很大改善。據調查,一窩大山雀一天能吃掉1000多粒害蟲蟲卵,直接保護了50平方米的樹林免受蟲害。

  生在蘇木山,長在蘇木山的董存戰是和山上的落葉松一起長大的,植樹造林的艱辛他最懂,因為懂得,更覺肩頭責任之大。近60年來,蘇木山林場的務林人營造了18.6萬畝人工林,這裡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人工林場。“黨和政府把父輩們辛勤一生創下的基業交到我手上,我就要把這片財富守好護好,要把這片森林完完整整地交到下一代手中。”董存戰告訴記者,接過父輩傳來的接力棒,就要勤勉敬業,一張藍圖繪到底,為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再添新綠。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