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紅軍三過單家集:回漢一家親

2019-08-11 14:27:33|來源:央視網|編輯:聶崢

  央視網消息:8月10日,再走長征路第61天。

  單家集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的興隆鎮,地處寧夏、甘肅的交界地帶,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曾三次路過並駐紮在這裡,以單家集南部為中心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

  1935年8月15號,為策應主力紅軍的北上行動,紅25軍從甘肅進入西吉縣,這是進入六盤山少數民族地區的第一支紅軍隊伍。雖然紅軍只在這裡駐軍5天,但為了尊重當地回族群眾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紅軍對全體指戰員進行了民族政策教育,公佈了“三大禁令、四項注意”,做到了秋毫無犯,贏得了廣大回族群眾的信任和讚揚,被稱為“仁義之師”。

  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講解員  唐睿楠:紅25軍在到達單家集這一帶時,積極與回族群眾搞好關係,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軍長程子華為了答謝當地群眾的支持,手書了“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錦旗送到了清真寺,當時還牽著六隻大肥羊,拿著六個銀元寶一同送到了清真寺。

  同年10月5號,毛澤東、張聞天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率領中央紅軍分左右兩路進入西吉縣。傍晚,紅軍部隊到達單家集後,馬上受到廣大回族群眾的盛情款待。當天晚上,毛澤東就住宿在單家集南頭清真寺北側一位回族農民的家裏。

  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講解員  唐睿楠:毛主席同阿訇馬德海就在炕上促膝長談,主席向阿訇馬德海介紹了黨的宗旨和紅軍北上抗日的一些主張,阿訇馬德海則是拿出古蘭經向主席介紹了回族的一些風俗習慣。

  1936年10月,西征途中的西方野戰軍所屬紅一軍團再次進駐單家集,駐軍40多天。為了救助貧民、阻擊敵人,擴大紅軍影響,在紅軍的幫助下,單家集成立了回民政府。

  80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紅軍三過單家集留下的歷史印記。

  在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的紀念館裏,紅軍教回族群眾製作粉條的油畫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觀看。

  80多年前,紅25軍途經寧夏西吉縣興隆鎮。當時紅軍隊伍中的一些傷員借住在老百姓家裏養傷。因為這些紅軍戰士都是南方人,看到當地盛産馬鈴薯,但老百姓只能通過蒸、煮等簡單的辦法食用,所以紅軍就開始手把手教當地的群眾製作粉條。

  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講解員  唐睿楠:紅25軍在路過單家集一帶時,把製作粉條的技術教給了當地群眾,當地群眾稱讚紅軍是仁義之師,把這做出來的粉條稱為“紅軍粉”,現在也是我們當地的一大支柱産業之一,也被稱為“紅粉”。

  “紅軍粉”既是紅軍和回族群眾魚水深情的見證,同時也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埋下了種子。

  80多年後的今天,西吉縣群眾不斷傳承、改良紅軍傳授的粉條製作技術,發展制粉産業。粉絲、粉條、澱粉加工被稱為“三粉産業”。僅興隆鎮一地,去年的“三粉”産量就超過一萬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王言:從單家集南頭的陜義堂清真寺出來,跨過葫蘆河,走上四里地,我們就到了興隆鎮王河村。這個村子裏好幾戶村民家中都住過當年在這裡養傷的紅軍傷病員。走進村中,我們看到很多村民還沿用著當年紅軍傳授的“紅軍粉”,也就是土豆粉的製作技術,當然今天有了更加現代化的包裝,還有烘乾冷凍等等的技術和工藝,但是村民説,他們依然堅持用手工和面,因為那樣製作出來的土豆粉口感更加筋道。“紅軍粉”不僅是當地村民好幾代人的口糧,更是他們祖輩致富的支柱産業。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村民  馬正龍:我們靠做“紅軍粉”發家致富,掙錢蓋的房子,沒有“紅軍粉”就沒有今天這麼好的日子。

  記者:咱家做“紅軍粉”做了多長時間了。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村民  馬正龍:做了幾代人,從太爺爺、爺爺、父親到我已經就是四代人了。我爺爺和我爸説,做“紅軍粉”要踏踏實實,不能偷工減料,讓更多的人知道“紅軍粉”的故事,讓更多的人吃上“紅軍粉”。

  80多年前,紅軍三過單家集。這支抱有堅定革命理想的隊伍與回族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繫,80多年後,曾經的一座座黃土山已經披上了綠裝,固原地區將在2020年全部實現脫貧。為當地人民謀幸福——當年紅軍為人民打江山的初心,永放光芒。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