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46國記者探訪庫布其 智慧治沙獲好評(組圖)

2019-09-06 19:06:3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群

9月2日-3日,來自46個國家的47名外國記者深入到庫布其億利生態示範區採訪考察。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謝詩佳):“地球較20年前更綠了,中國和印度主導了這個星球的綠化”——今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篇消息引發關注,其公佈的全球變綠衛星圖刷屏,中國庫布其治沙變化的衛星遙感圖一時間也成為“網紅”。

  在驚嘆庫布其“綠色奇跡”的同時,國際社會對其荒漠化治理中蘊藏的“中國智慧”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探尋“庫布其模式”的成功之道。9月2日-3日,來自46個國家的47名記者深入到庫布其億利生態示範區採訪考察,解碼中國在沙漠治理中的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和産業創新。

  曾經的庫布其黃沙漫漫,寸草不生。在歷經30多年的改造和修復後,如今的庫布其綠進沙退,生機勃發,已然變身為經濟綠洲。在參訪過程中,來自塞拉利昂“非洲青年之聲”的記者Samuel Koroma不由得感嘆:“綠意盎然的沙漠森林、清新得令人沉醉的空氣,湛藍的天空,夜空中閃爍的星星,一切都讓我想起了我的家鄉。”

外國記者體驗“10秒種一棵樹”

  科技治沙是庫布其模式的亮點之一。參訪過程中,外國記者親身體驗了“10秒種植一棵樹”的微創氣流植樹法。來自利比裡亞國家廣播公司的記者Francis Pelenah表示,應用技術防治沙漠令人印象深刻。他分享自己的考察體會説:“運用技術植樹治沙,調動各方資源,利用‘治沙扶貧’調動當地牧民積極性等舉措,都是庫布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治理沙漠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的大型工程,週期長,見效慢。要真正有效治理沙漠,必須解決“錢從哪來”、“如何可持續”等問題。庫布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形成了包括“生態修復”、“生態農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等六大産業。來自老撾國家通訊社的記者Malychansy參觀了在沙漠中發展起來的産業後直呼,“要將中國的治沙用沙經驗帶回老撾。” 他指出,依託億利集團,將光伏産業與農業生産融入到治沙過程當中,讓庫布其模式的成功成為必然,“因為治沙過程已經不再是單方向地、一味地輸出,而是雙向的、可持續的互動”。

  如今,庫布其沙漠已經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庫布其變沙害為沙利,變風沙為風景,創造了世界荒漠化防治的綠色奇跡。在結束庫布其之行後,不少外國記者紛紛表示,要將中國的治沙理念和治沙模式帶回國,因為庫布其模式向他們證明,沙漠是可以治理的,發展沙漠産業是可能的,在沙漠上獲得成功也是可以複製的。

植樹人員向外國記者演示庫布其的微創氣流植樹法。依託這項“黑科技”,種一棵樹只需10秒鐘,且成活率高達90%以上。

參訪道圖嘎查億利牧民新村

在庫布其沙漠生態科技中心考察併合影留念

參訪庫布其億利東方學校並與牧民孩子合影

參訪庫布其億利東方學校並與牧民孩子合影

參訪庫布其胡楊林修復示範區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