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調研】創新轉型發展“天地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影響力不斷增強,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産業結構、繁榮城鄉市場、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正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但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民營經濟同樣面臨著高品質發展的轉型要求。近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新時代民營經濟和高品質發展”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訪調研團,先後走訪了浙江、福建、廣東、江蘇等多地。所到之處,政府主動紓困,敢於擔當;企業自主轉型,迎接挑戰。在強大的合力之下,民營經濟的活力充分釋放,正成為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政策“及時雨”解後顧之憂
如果沒有那場“及時雨”,重慶南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喬道難以想像,今天的公司會是怎樣。幾年前,王喬道從學校辭職“下海”,拿著重慶市政府補貼的4.25萬元和個人信用貸款,加入創業大軍。沒想到,公司成立不久便遇到資金難題。
“那時公司接了個大項目,但需要墊付的資金比較多。”眼看著送到嘴邊的“肉”就要飛了,王喬道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向有關部門反映了企業的遭遇。很快,工作人員就登門了解情況,並幫忙聯繫銀行。就這樣,僅用3天時間,南電科技就從銀行貸到2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當年,南電科技開發出第二代智慧安全帽,實現了盈利。“若是沒有政府那次救急,公司恐怕早就關門了。”王喬道説。
在重慶,類似南電科技這樣的故事近年來越來越多。2017年,重慶市啟動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試點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該項改革試點範圍已覆蓋全市四分之三左右區域,累計為1412家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40.7億元,充實了企業流動資金。
打造公平競爭環境,為民企發展創造充足市場空間,各地都在積極行動。“我們用行政權力‘減法’換取市場活力‘加法’。”江蘇省發改委投資處王樹海説:“今年1月份,優化營商環境政策的‘1+10’大禮包向社會公開;5月份,圍繞150項任務清單又出臺方案,著力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優化營商環境。”
據江蘇省財政廳副巡視員徐洪林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累計已投資項目570個,投資金額525億元,帶動社會投資2146.35億元,其中95%以上投向了民營企業。得益於政策的助力,江蘇民營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為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困難,福建省出臺了系列政策鼓勵銀行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省級分期設立和發行總規模150億元的紓困基金和20億元的紓困專項債,並拓寬融資渠道,加強産融對接。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盤和林表示,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府須不斷優化職能,將工作重心放在維護公平有效的市場機制上,減少對市場交易的直接干預。
創新“發動機”作用凸顯
一粒砂能有多大價值?走進重慶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從一粒砂到一根纖維,再到一張“紙”、一個濾芯……小小的一粒砂做出了“大文章”。“我們的原材料是‘一粒砂’,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半導體的原料一樣。”再升科技董事長郭茂介紹,通過熔制,砂粒可以被加工成超細玻璃纖維,繼而做成濾膜。
依靠創新,再升科技讓一粒砂的附加值增長了成百上千倍。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16億元,同比增長11.47%,凈利潤增長37%。“圍繞乾淨空氣與高效節能兩大領域繼續發力,我們將從單一的材料提供商轉變為提出解決、應用方案及設備的供應商。”郭茂表示。
奧康“智造工廠”自投産以來,日産鞋面可達3500雙至4000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軼辰攝
創新就像“發動機”,推動著民營企業不斷成長壯大。在浙江奧康鞋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羅會榕看來,無論市場環境好不好都會有好的企業,關鍵靠企業自己創新發展、苦練內功。奧康“智造工廠”自投産以來,日産鞋面可達3500雙至4000雙,是傳統針織車間150名工人的日産量。通過推廣使用進口切割機,原來6個人的工作量,現在1個人便可完成。
2隻機械手靈巧地起落,一曲曲悠揚的古典鋼琴樂便在空中回蕩。在廈門宏發電聲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廠內,一台可用靈活的“手指”彈鋼琴的機器人總能吸引參觀者的目光。
近年來,宏發股份從産品研發、模具製造、零件製造到自動化成品裝配、在線檢測,打造了一體化的産品研發製造全産業鏈。通過加大研發與創新,這家繼電器領域“隱形冠軍”的繼電器銷售額已佔全球的14.1%。
正泰新能源智慧工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軼辰攝
走進正泰集團的數字化車間,已經看不到工人們守著流水線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機械手精準而快速裝配零部件,裝載自引導裝置的運輸車沿著既定線路運送零部件和包裝好的産品。據介紹,通過“機器換人”,正泰集團每年節約人力成本近億元。面對國內外的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表示,“唯一的不變就是變,‘不確定性’也蘊含著發展機遇”。
國家發改委産業所高技術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張于喆表示,站在高品質發展的十字路口,民營企業更需要加強開放合作、創新治理,以新視野、新觀念、新思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安踏集團研發的高科技服裝面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軼辰攝
發揮自身優勢回報社會
在貴陽南明老乾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調研,空氣中飄來濃郁的醬香味。上世紀80年代,“老乾媽”的故事隨著一瓶瓶別具風味的辣椒醬傳遍大江南北。今天,聲名遠播的“老乾媽”做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力於脫貧攻堅及困難戶的幫扶工作。
“目前公司在冊員工5000余人,其中80%來自貴州貧困鄉鎮,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貴陽南明老乾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李鑫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原材料供應方面,“老乾媽”結合貴州當地情況,正積極發展生薑、大蒜、蔬菜生産基地等。
以現代物流與供應鏈服務為主業的卓爾控股有限公司,把社會責任內化為企業基因,累計投入救災、助學、文化體育事業及産業扶貧資金約25億元。近年來,通過“産業投資促進就業創業,電商平臺打造一村一品,資源嫁接培育特色産業,扶貧基金托底教育醫療”的精準幫扶機制,卓爾控股不斷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
蘇寧集團發揮O2O平臺優勢,線上開設400多家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覆蓋百餘個國家級貧困縣。線下,運營團隊深入貧困鄉村“出謀劃策”,助力打造特色産業,已打造出讚皇板栗、湘西蜜柚、廣元核桃等一批貧困地區特色産業。蘇寧推動貧困縣工業品下鄉和農産品進城,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助力農産品銷售,累計銷售農産品超70億元。
據介紹,目前福建70%的地區生産總值、70%的稅收、70%的科研成果、80%的就業均是由民營企業創造的。作為民營經濟大省的廣東,民營經濟貢獻了省內60%左右的投資、70%以上的創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業和95%以上的市場主體。
(原標題:【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調研】創新轉型發展“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