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經濟的韌性與世界發展的動力

2019-10-29 11:57:23|來源:光明網|編輯:彭思敏

  作者:劉曉光(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政府債務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堅持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和擴大市場開放,積極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中國自我改革調整的步伐從未停止,市場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輝煌的成就,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8%提高到15.9%,解決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貧困人口脫貧問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帶來了希望和信心。可以説,中國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貢獻者,更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的中堅力量,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者。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發展也離不開中國。

  在全球經濟“大緩和”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繁榮的新生力量。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07年,世界經濟經歷了長達20年的“大緩和時代”(Great Moderation),經濟全球化取得巨大進展。1986-2007年,全球貿易增速平均達到7%,全球經濟增速平均達到3.8%。中國通過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不斷探索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在2001年加入WTO後,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更以其不斷發展壯大和持續升級的新興消費市場成為備受跨國公司青睞的投資目的地。中國GDP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先是從20世紀80年代的2.1%提高到21世紀初年的4.0%,加入WTO後又進一步提高到2007年的6.1%。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1980-1985年的僅0.6%提高到1986-2000年的4.8%,進而提高到2001-2007年的9.7%,逐漸成長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生力量。

  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成為推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的主要動力。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給世界經濟和居民就業帶來了巨大衝擊。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出現了20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0.1%,全球貿易增速也出現了大幅負增長10.5%。危機時刻,G20首腦會議召開,取代了之前的八國首腦會議或20國集團財長會議,擴大新興市場國家的發言權,推動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就實質性問題進行建設性的討論,合作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持續增長。G20的成立為國際社會齊心協力應對經濟危機和推動全球治理機制改革帶來了新動力和新契機,全球治理開始從西方治理向東西方共同治理轉變。反危機期間,中國經濟以其強大的韌性和宏觀調控能力,通過擴大內需率先走出危機並帶領全球經濟走出金融危機的陰霾。2008-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3%,有效帶動了全球經濟總需求回升,給疲軟的世界經濟注入了復蘇的強勁動力。

  在2013年以來的“後危機”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繼續為全球經濟增長和高品質發展貢獻新力量。這一時期,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問題仍在持續産生不利影響,世界經濟仍然缺乏增長動力,處於對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漫長等待中。2013-2016年全球經濟增速平均值為3.5%,仍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準。中國經濟主動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品質發展階段,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並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作為三大攻堅戰。這三大攻堅戰實際上對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非常正面的外部性,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對全球作出的特殊貢獻。不僅如此,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努力,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基礎設施和注入經貿發展新動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2017年,全球經濟實現了危機以來最廣泛的經濟復蘇,全球貿易增速恢復至5.4%,經濟增速恢復至3.8%,達到“大緩和”時期的平均水準,全球超過100多個經濟體實現了復蘇增長。2013-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美國、歐洲、日本的總和,而中國經常賬戶盈餘佔GDP的比重平均僅為1.9%,從2007年的9.9%持續下降到2017年的1.4%。可以説,中國經濟發展為促進全球經濟循環和再平衡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在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因素影響下,自去年二季度以來,全球經濟增速出現了新一輪的普遍性大幅下滑,2018年從上年的3.8%放緩至3.6%,今年預計還將顯著回落0.6個百分點至3%。然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失道寡助、註定失敗。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一是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將持續釋放更高品質的需求拉動力。2018年,中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4%,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準,居民消費結構加速升級,消費觀念持續轉變,從食品消費、到商品消費、到服務消費、最後到知識消費、創新消費。去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6%,城鎮人口達到8.3億人,同時也意味著未來至少還有30%的人口即約4.2億人將要實現城鎮化。按照改革開放以來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的速度,未來30年每年約有1400萬新增城鎮人口。因此,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未來更有可能成為“創新市場”,不斷成長和升級的國內需求是中國經濟抵禦外部衝擊和高品質發展的有力保障。

  二是以創新研發為基礎的日益成熟的産業體系,持續打造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經過70年的建設發展,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為完整的工業體系,220多種産品産量世界第一,生産能力實現躍升。加入WTO以來,國內供應鏈越來越長,産業鏈越來越完善,産業在國內實現了更多的垂直一體化,同時進入了很多新産品領域。長期的研發投入使我國産業鏈中的知識和創新密度越來越高。近年來,無論是專利總量還是專利品質結構以及新産品銷售收入佔比和品牌産品都出現高速提升。華為手機、5G通信技術以及最新推出的全世界最快的人工智能平臺昇騰AI集群,都表明中國在局部領域的科技創新已經走在了世界前沿。

  三是以要素市場為基礎的改革開放,將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目前,我國在要素市場還存在很多改善空間,通過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著力完善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生産率,穩定經濟增長。8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打好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會議提出,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這意味著中國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四是日益成熟的宏觀調控體系和充足的宏觀政策空間,能夠有力地抵禦經濟下行風險,創造穩定的發展環境。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中國調控目標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和經濟效率,調控工具更加多元,調控經驗更加豐富,調控力度和調控方向更加精準。近年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國沒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也沒有將房地産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而是採取大規模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等改革開放舉措,這為下階段應對經濟下行風險預留了政策空間。中國目前總體保持了較低的政府負債率,這為更好地穩就業、改善民生及擴大基建支出預留了財政政策空間。同時,目前溫和的核心CPI漲幅、PPI跌幅和“全球降息潮”創造了貨幣政策的內部和外部空間。近三個月來,包括美聯儲、歐央行、印度央行等全球十幾家央行先後推出降息舉措,中國上半年匯率承壓下的貨幣政策空間得到釋放。通過加強宏觀政策的逆週期調節,中國完全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展望未來,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這一全球發展繁榮的基石不可動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中國將繼續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同各國一道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支持對世界貿易組織進行必要改革,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29日 12版)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