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四中全會公報中的“三個是”:制度自信從何而來

2019-11-02 11:54:56|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編輯:呂冬

  10月28日至31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公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作出了一個重要判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這“三個是”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在新中國70年的非凡歷程中得來的。今天的中國為何有著堅定的制度自信?答案就在這“三個是”中。

解讀四中全會公報中的“三個是”:制度自信從何而來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曾經一段時間,有些人總是以西方國家的制度為“樣本”“標杆”,來評價中國的制度甚至設計中國的制度改革。聽起來説得頭頭是道,有根有據,十分唬人,但歷史證明,這種制度研究和設計的思路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準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衡量一個社會制度是否科學、是否先進,主要看是否符合國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擁護。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在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世界歷史上少有的輝煌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中國的國家治理水準曾代表一個時代的頂峰。然而鴉片戰爭後的百年,中華民族走過一段最為屈辱的歷史,一步步滑入苦難的深淵。武昌城頭辛亥革命的槍聲,擊碎了綿延2000年的封建王朝,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但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種種國家治理體系的方案都在現實中敗下陣來。直到新中國的成立,才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百年夢想,並在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取得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終於找到了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國家治理路徑。

  可以説,是中國獨特的歷史軌道、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基本國情選擇了中國共産黨,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我們常説:“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到底是不是好,看的是中國發展的現實,看的是中國人民的擁護。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領導人民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為什麼能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

  這些奇跡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下幹出來的。

  這種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體現在哪?

  全會凝練概括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從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到人民當家作主;從全面依法治國,到全國一盤棋;從各民族一律平等,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每一個方面都契合國情,都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也都深得人民擁護。這是“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所在,也是我們堅持“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所在。

  新中國70年,是在風雨兼程中創造輝煌的70年。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不僅集中體現在70年來持續奮鬥中取得的歷史性進步和成就上,體現在新中國面對來自國內外風雲變幻的挑戰依然巍然挺拔、“紅旗不倒”上,還深刻地體現在新中國具有內在的青春活力,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進步潮流,不斷自我更新、與時俱進上。“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生動寫照。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這樣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四個有效”:“能夠有效保證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實的權利和自由,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能夠有效調節國家政治關係,發展充滿活力的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促進社會生産力解放和發展,促進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促進人民生活品質和水準不斷提高;能夠有效維護國家獨立自主,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福祉。”歸根到底,這是能夠持續推動中國進步和發展、確保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在5000多字的公報全文中,“制度”一詞一共提到了77次,“堅持”一詞提到了57次。“堅持”這個詞之所以高頻,一是在總結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時用了十三個“堅持”,同時對於未來工作的部署,也用了十三個“堅持和完善”——全會的勝利舉行,意味著我們站上了向國家治理現代化奮進的新起點。未來,只要我們繼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改革創新,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就一定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