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家學者批評涉疫情歧視性言論:應正視疫情 團結抗疫
國際在線專稿:近來,美國一些政客在談及新冠肺炎疫情時,不負責任地使用“武漢病毒”“中國病毒”等歧視性表述,引發了各界人士的批評和反對。
世界衛生組織在今年2月11日就已經對新冠肺炎正式命名——“COVID-19”,意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紐約時報》報道稱,這個名稱平淡無奇,但這也正是世界衛生組織選擇它的原因:為了避免對其最初暴發地的污名化。
3月11日,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在眾議院聽證會上曾表示,使用“中國病毒”等標簽是“絕對錯誤和不適當的”,“因為病毒已經從中國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
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
對於使用歧視性詞語的行為,耶魯大學安德魯·道尼·奧爾利克歷史和醫學史榮休教授弗蘭克·斯諾登(Frank Snowden)認為:“我覺得這其實是相當挑釁且充滿政治意味的,我想那些仍然在用這個詞的人,是在用一種含沙射影的、有種族意味的方式去用它。”
南加州大學美國研究學和種族學教授娜塔莉亞·莫利納(Natalia Molina)在接受美國ABC新聞採訪時表示,這種將新冠肺炎定位到某些特定的國家的想法,不僅帶有種族主義,而且還會妨礙人們控制疾病傳播。如果人們不花時間去正確理解看待新冠肺炎,疫情還會繼續蔓延。
實際上,“種族主義”的病毒正在像新冠肺炎疫情一樣在世界蔓延。據法國《費加羅報》11日報道,沙特石油巨頭阿美公司內,一名亞裔工人被打扮成“移動洗手液”,該工人戴著口罩,胸口挂著一個洗手液按壓器。相關照片引發批評,阿聯酋著名學者蘇爾坦·卡西米(Sultan al-Qassemi)稱此行為是“令人作嘔的種族主義”。
在英國,近期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事件發生率在上升。英國反仇恨團體“Stop Hate UK”的相關負責人邁克·安斯沃思(Mike Ainsworth)在接受《紐約客》採訪時表示,該組織接收的來自英國華人社區的,以及針對華人個體的歧視和仇恨犯罪事件報告數量激增。舉報人有的被人身攻擊、吐痰,也有人被推向有車輛正在行駛的道路中央。當地的華人群體對於戴口罩的擔憂情緒有所上升,因為人們害怕因此成為被施暴的目標。
澳大利亞也有類似的情況。澳大利亞反種族歧視專員陳振良3月初在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下午簡報》節目採訪時表示,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接到的對於涉及新冠病毒的種族問題投訴呈現增加甚至是激增的趨勢。從今年二月份開始,三分之一的種族問題投訴與新冠病毒有關。投訴者主要是長得像華人的人,但不一定是華人,也可能是日裔或韓裔。
談及如何應對這種情況,陳振良指出,從國家到機構再到社區,需要層層展現出領導力,才能共同應對這一難關。“領導層面從一開始就要清楚明白地處理這一問題,不要將病毒‘種族化’。各機構——比如醫院——要處理需求、支持員工,這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後是社區,不讓人們被恐懼主導,確保他們思想清晰,能想清問題。”
16名國際衛生法學家早前在《柳葉刀》上發表文章指出,基於恐懼、謠傳、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的應對措施,無法將人們從新冠疫情這類突發事件中拯救出來。病毒無國界,以團結互助取代各自為戰,以同心同德代替自私狹隘,各國同舟共濟,才能最終贏得全球抗疫的勝利。
意大利研究中國的知名學者傅馬利(Pier Francesco Fumagalli)則借拉斐爾的名畫《雅典學院》呼籲眾人摒棄種族主義,共同戰“疫”。他是這樣解讀這幅畫的:
拉斐爾畫作《雅典學院》
“畫面中心的柏拉圖右手指天,似乎在邀請觀眾超越人類的極限,超越任何已知思想的界限,超越任何偏見,以及因為與自身不同而産生的潛在恐懼。在現今這個時代,思想和經濟的交流無處不在,但恐懼和偏見讓那些我們以為已經攻克了的怨恨和不信任死灰複燃。比如,突然暴發的新型傳染病,攻擊的只是身體虛弱的人,但它激發的種族主義卻比任何病毒都要惡劣。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周圍團結的雄辯力量給了我們信心。人們需要建立一條團結的陣線,和中國人民一起為抗擊疫情,保衛人類生命和健康做出努力。”(劉維靖 吳雪晴 任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