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解讀 | 今日,國旗為他們而降!

2020-04-04 21:48:1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網|編輯:楊磊

  熱解讀 4月4日,庚子年清明節,國旗半垂,舉國同悲。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今天,我國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

  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前,氣氛莊嚴肅穆,習近平等佩戴白花,神情凝重面向國旗肅立。

  10時整,防空警報鳴響,習近平等向新冠肺炎疫情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

  3分鐘,180秒,警報響徹神州,哀思充滿心間。

  下半旗誌哀,以志逝者不朽。黨的十八大以來,這是習近平第三次出席下半旗儀式的哀悼活動,之前兩次出席的均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國旗,不僅是一面旗幟,更意味著一段坎坷卻昂揚的歷史,象徵著家國天下的精神。莊嚴肅穆的哀悼活動,下半旗有哪些深意?央視網《熱解讀》為您解析。

  下半旗的由來

  下半旗是當今世界各國通行的一種誌哀方式,是公眾表示哀悼的重要禮節。

  這種做法最早見於1612年。英國船“哈茲·伊斯”號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水道的航程中,船長不幸逝世。船員們為了表示對已故船長的敬意,將桅桿旗幟下降到離旗桿的頂端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到17世紀下半葉,這種誌哀方式流傳到大陸上,遂為各國所採用。

  國旗曾為誰而半降

  以國之名,祭奠亡靈。

  截至目前,天安門廣場的國旗下半旗次數在50次以上。這其中,有對已逝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深切緬懷,有對已逝外國領導人的深切哀悼,有對犧牲英雄和烈士的崇高敬意,也有對逝去的普通民眾生命的尊重。

  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後168小時,國家宣佈下半旗誌哀。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為自然災害遇難民眾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也是中國文明史上第一次為罹難民眾設立全國哀悼日。

  今日舉行的哀悼活動,是繼2008年5月汶川地震、2010年4月玉樹地震、2010年8月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之後,莊嚴神聖的國旗第四次為普通民眾的逝世下半旗。

  國有殤,民相望。不但追憶偉人,也尊重平凡。當國家下半旗向死難的國民致哀,國旗便豐富了原有的內容,閃耀著生命至上的光輝。

  誌哀、致哀有何不同?

  “誌哀”和“致哀”這兩個詞均為動詞。從文字意義上看,“志”的含義為“記”,而“致”是給予、向對方表示的意思。

  誌哀意為用某種方式錶示哀悼,有具體的方式,如靜默誌哀、下半旗誌哀。致哀意為對死者表示哀悼,傳達的對像是確定的,如向烈士致哀。

  兩個詞雖然在表述上有區別,但實質上是一樣的,都表達同樣的哀悼之意。

  不忘過往 希冀未來

  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14億中國人難忘。下半旗誌哀、舉國哀悼,是表達哀思,也是銘記這段舉國奮戰可歌可泣的歲月。

  在這場疫情防控鬥爭中,14億人民更加堅強,更加團結,更具力量,面向未來我們要用勝利與前行告慰逝去的生命。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願逝者安息,願生者奮進,願山河無恙,願國泰民安。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