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倡導文明祭掃安全祭掃
本報北京4月5日電 綜合本報記者報道:清明期間,各地積極倡導文明祭掃、安全祭掃,引導人們通過多種方式緬懷先人,寄託哀思。
4月2日,天津和平區崇仁裏社區網格員入戶走訪,為軍烈屬送去慰問品,陪他們在網上獻花祭奠英烈。“疫情防控期間,居民理解並支持這種綠色祭掃方式,既表達了對逝者的思念,也保障了大家的健康平安。”網格員趙曉靜説。
據統計,每年清明節,天津約有500萬群眾參與祭掃活動。今年,天津暫停現場祭掃,同時開通網絡祭掃平臺,推出集體共祭“雲”服務,創建家庭追思會場景,殯葬服務機構集體代祭等多種方式,滿足市民緬懷親人的需求。
“從3月下旬開始,我們在社區張貼海報、宣傳畫,在微信群裏發佈祭掃網址。一些老人上網可能不方便,我們就挨家挨戶通知。”崇仁裏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志賢介紹。
清明期間,上海市民群眾積極響應號召,嚴格按照預約時間前往現場祭掃;各殯葬服務單位對少數未經預約前來現場祭掃的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採取現場登記等人性化措施,滿足其現場祭掃需求;通過宣傳引導、柔性勸阻、“鮮花換錫箔”等措施,全面實行“無煙祭掃”。
據統計,3月28日至4月4日,上海全市54家經營性公墓(骨灰堂)累計提供預約祭掃名額76.37萬個,實際預約60.45萬人,現場接待預約祭掃市民59.5萬人。上海市民通過網絡祭掃總數111.97萬次, 各公墓提供代客祭掃服務2.9萬次。上海全市54家公墓(骨灰堂)均舉辦了集體祭掃儀式,為不能現場祭掃的市民表達思念。
3月18日,山東省民政廳發佈了《關於做好2020年清明節祭掃工作的通知》,明確暫停群體性祭掃,倡導網絡祭掃,提供代為祭掃,嚴格實行預約祭掃等具體措施。山東各地推出多種網上祭掃、“雲祭掃”方式,方便市民祭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