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正式印發。《方案》從不同層面提出了更貼近群眾生活的政策措施,如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等區域,要求增設“口袋公園”等公共空間,改造提升市政基礎設施,探索“微管溝”等適合狹窄街巷的市政管線建設方式。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省建設稽查局局長高冰松介紹,“十三五”以來,全省城鄉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名錄持續完善,區域性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創新開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城鄉發展不斷融合,以用促保成效彰顯,形成了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保護利用優秀案例。
據悉,我省獲國務院批復2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總數達到81個,中國傳統村落400個,歷史文化街區35片,歷史建築5945處。我省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得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充分肯定,多次作為典型代表省份在全國會議交流,並承擔了相關全國性試點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分級分類保護傳承體系初步構建。保護傳承工作融入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全面建成,各時期重要城鄉歷史文化遺産得到系統保護、充分利用、活態傳承。
記者了解到,《方案》從不同層面提出了更貼近群眾生活的政策措施,如對於歷史城區,要求提升綜合服務水準,完善基本生活功能,形成宜居、宜業、有活力的特色城區。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歷史地段等區域,要求增設“口袋公園”等公共空間,改造提升市政基礎設施,探索“微管溝”等適合狹窄街巷的市政管線建設方式。
關於活化利用方面,強調了開放思維,要求加大文物開放力度,利用具備條件的文物建築作為博物館、陳列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更好服務於公眾。提升功能的適用性,如在保持歷史建築和工業遺産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按照最小改動原則,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必要的設施這些方式來適應現代生産生活的需要。(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 記者 徐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