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5時,在蕪湖市弋江區海上傳奇花園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亭前,穿著紅馬甲的垃圾分揀員正協助居民分類投放垃圾,戴著紅袖章的“垃圾分類監督員”則在一旁監督指導。
垃圾分類亭旁邊,立著一排小紅帽智慧回收櫃。居民們攜帶著大大小小的可回收物排起了長隊。記者注意到,櫃子按照紙張、金屬、塑膠瓶、織物分為4類投遞口,居民只需掃碼關注,按照投放物品種類正確投放,櫃體便可自動稱重,櫃內系統結算金額,以紅包的形式返回到用戶賬戶。
小區駐場經理王亞莉説:“兌換金額在10元以上就可直接提現至微信零錢,這大大提高了居民們垃圾分類投放的積極性。”
垃圾分類既是民生“關鍵小事”,也是綠色發展大事。近年來,蕪湖市注重以公共機構帶動全市垃圾分類工作,市直機關作表率,市政務文化中心在公共場所播放宣傳視頻和圖片,向入駐單位發放生活垃圾分類倡議書,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千人簽名活動,發揮示範作用。目前,該市已建成鏡湖區赭麓街道等9個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在全市2323家公共機構、示範片區409個居民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小區示範點之一的海上傳奇花園共有3000多戶居民,每日垃圾運送量很大。以前,大大小小的垃圾桶散落在小區各個角落,嚴重影響了小區整體環境。2020年小區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後,一共建成7個生活垃圾分類亭,並在4個分類亭設置了小紅帽智慧回收櫃,實施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剛開始,我們對智慧回收櫃每天清運一次,後來由於居民們使用率太高,半天櫃子就塞滿了,現在每天都要進行兩次清運。”王亞莉告訴記者。
作為安徽省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近年來,蕪湖市加大財政投入,出臺了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獎補辦法,對各區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工作,根據日常考核成績進行分級獎補。該市市轄各區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保證日常工作開展。
為了增強群眾垃圾分類意識,實現從“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觀念轉變,蕪湖市還加大了宣傳力度與投入。
蕪湖市城管局分類辦組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宣講隊伍,開展“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公園”五進活動,深入街道、社區和單位,宣講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同時整合當地媒體資源廣泛宣傳,營造氛圍。該市各縣市區、開發區廣泛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競賽、文藝演出等主題活動1600余場次,組織居民入戶宣傳,發放各類宣傳品60余萬份。在中小學開設垃圾分類“開學第一課”,編制發放《蕪湖市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讀本》,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效果。
“垃圾分類是個全鏈條、系統性工程,我們不能僅僅從前端,也就是居民那裏推進垃圾分類。末端做不好,垃圾分類也會收效甚微。”蕪湖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邵潔告訴記者,早在2017年,該市第二座生活垃圾焚燒廠建成使用,在全省率先實現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今年1月,蕪湖市建成運行300噸/日處理規模的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處理廠,依託蕪湖海螺海創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現有新型幹法水泥窯生産線,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處理後的飛灰變成製作水泥的熟料,實現了飛灰“零排放”,使原本有害的垃圾焚燒飛灰變廢為寶。(安徽日報 記者 沈宮石 見習記者 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