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總是相輔相成、同頻共振的。發展的初心為民,城市進步的核心為人。
“要把所有精力用在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上。”省委書記鄭柵潔在蕪調研時的鏗鏘之語觸及人心。真正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第二極,建成名副其實的省域副中心,蕪湖正在努力贏得的不僅是一系列經濟指標的提級,更是群眾內心的認可和自豪,這也正是蕪湖大力推進人民城市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用“1%工作法”打通群眾心中“堵點”
信訪工作被稱為送上門的群眾工作,是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維護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渠道。在蕪湖,經濟領域有個出名的“1%工作法”,為企業降本增效,而現在,蕪湖把“1%工作法”延伸到了群眾工作領域。
“只要群眾訴求有1%的合理性,就要以100%的努力去解決。”蕪湖市信訪局副局長丁少敏告訴記者,去年開始,我市先後組織開展信訪積案化解“百案攻堅”和“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對梳理出的560件信訪積案逐案落實縣級負責同志包案,市級負責同志帶頭包保164件重點積案,做到一案一專班一方案。市縣兩級包案領導逐案開展評查,責任單位、主管部門和律師多方參與,通過核查事實、全面復盤,梳理髮展脈絡,分析矛盾癥結,找出訴求的合理成分。圍繞“1%合理訴求”,工作專班落實“一案六清楚”“一案三推定”,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情、理、法多措並舉,擔責盡責,千方百計推進積案妥善化解。
“我們深切感受到信訪積案之所以難化解,根本在於隨著時間推移,信訪人訴求不斷疊加累積,期望值越來越高,合理成分越來越少。但每個積案回溯到初始時的原點,其訴求也有一定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因事而異、或多或少,但不管多少,都是打開信訪人‘心鎖’的‘金鑰匙’。”丁少敏感慨道。
通過採用“1%工作法”,截至今年3月底,560件信訪積案已化解489件、化解率87.3%,其中化解5年以上積案31件、10年以上積案24件。
蕪湖正在推進的物業大整治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實例。通過持續幾個月的民情月報分析比對,發現住房保障與房地産領域訴求最為集中,特別是物業管理方面群眾意見很大,我市立即在全市範圍開展住宅物業整治提升專項行動,兩批次摸排物業領域問題1000多個,已整改350多個,19家“躺平”的物業公司正在按法律程式清退出蕪湖市場,贏得群眾一片叫好聲。
民意通,則社情暢。蕪湖持續拓展社情民意收集渠道,整合便民熱線,定期接待群眾來訪、帶案下訪,認真閱辦、跟蹤督辦群眾來信和網上信訪,鼓勵媒體監督等,還每週舉辦“暢聊早餐會”,面對面傾聽企業家、行業代表意見建議,每月舉辦“企業家接待日”公開辦公活動,各個渠道收集問題、全部建立臺賬,落實清單化、閉環式管理,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真正做到接訪不走過場、寫信真管用,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
一點點改善做好百姓身邊“小事”
碧波流淌,綠樹成蔭,經過景觀改造的保興垾成了居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保興垾黑臭水體是2018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反饋的突出問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現場督查,堅決要解決這個群眾身邊的“老大難”問題。
“針對保興垾水質反復的問題,我們正在進行內源治理,對河底渠道的淤泥進行清淤,後續還將構建水生態,對其水質自我凈化能力進行改善;二是對岸線進行補綠,沿線景觀整體提升;第三,開展排口溯源,根據沿河排口追溯岸上污染源,從源頭治理。”鏡湖區住建交通局副局長趙仕偉向記者介紹,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內,能保證水質穩定,保持景觀水位,明年消除劣Ⅴ類水體,中遠期(2024年底)達到Ⅳ類水體。
積跬步以至千里。辦好群眾關心關切的一件件小事,最終讓人們收穫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就是蕪湖向人民傳達的溫度。
於是我們看到,在遭遇突發疫情時,蕪湖貫徹“人民至上”理念,核酸檢測、物資配送、生産保供……與時間賽跑,同病毒較量,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小的影響,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在上班族為孩子接送、託管而發愁時,我市啟動放心午餐、安心午休、愛心託管“三心”工程,為家長們解除後顧之憂。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老年人助餐、醫養融合、基層醫療、便民運動設施,等等,蕪湖用一個個暖心的細節,成就為民服務大事,保障民生幸福。 (蕪湖日報 記者 陳旻 張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