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安徽省位於長江中下游,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地帶,境內河流縱橫,湖泊密布,濕地生態區位極其重要。近年來,安徽省濕地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也存在保護認識有待提高、保護合力有待強化、持續利用有待拓展等問題,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努力打造濕地保護管理“安徽樣板”。
做好保護修復文章。繼續抓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和《安徽省級濕地自然公園管理辦法》的宣傳貫徹,將濕地保護率納入林長制考核、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考核內容,逐步落實濕地資源總量管控、佔補平衡、調查評價、生態保護補償等各項制度。按照生態區位、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程度,推進國家重要濕地、省重要濕地、一般濕地保護體系建設。
做好持續利用文章。聚集“補給誰”“怎麼補”“補多少”“誰來補”,積極探索濕地生態保護補償發展模式;圍繞“水草”“水鳥”“水質”“水量”等,研究制定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評價指標體系。探索研究濕地可持續利用模式,做好做足“濕地+”文章,聚焦“用綠”“活綠”,圍繞濕地環境教育、自然體驗、生態旅遊等功能,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濕地保護修復,努力打通濕地生態産品價值實現途徑。
做好和諧共生文章。建設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場所,建立健全濕地保護志願者服務體系,組織公眾積極參與濕地保護活動,提升廣大群眾濕地保護意識。創新濕地科普教育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讓濕地保護成果惠及城鄉居民。(李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