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已成為全國草果的核心産區 雲南日報記者 李壽華 攝
近日,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農業農村局、怒江綠色香料産業研究院組織修訂的《怒江草果綜合標準》通過怒江州市場監督管理局地方標準立項評審。
草果産業是怒江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産業,已有40餘年種植歷史。目前,怒江州草果種植面積達111.4萬畝,挂果面積41.4萬畝,鮮果産量4.74萬噸,全産業鏈産值13.2億元,種植面積和産量均為全國第一,帶動了4.31萬戶貧困戶脫貧,戶均增收2700元左右。以草果為主的香料産業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及鄉村振興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8年制定《瀘水市草果綜合標準》以來,怒江州就再未制定過任何草果地方標準。隨著怒江草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技術日趨成熟,産品品質逐步提高,草果用途日益廣泛,制定新的草果綜合標準迫在眉睫。為規範怒江草果的種子種苗、種植、乾燥技術,同時便於貿易、仲裁、檢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及其相關法律的規定,怒江州農業農村局和怒江綠色香料産業研究院決定將原來的《瀘水草果綜合標準》修訂為《怒江草果綜合標準》。
怒江州農業農村局和怒江綠色香料産業研究院通過查閱近幾年來的試驗數據、入戶實地調查、專家實地調研等方式,對草果種植的技術層面、修訂標準的層級結構、專業術語的規範、科學性到實用性等方面深入探討、研究。綜合多方意見建議,按照相關規定,從草果種子種苗繁育技術規範、草果種植栽培管理、草果鮮果采收及乾燥3個部分進行了獨立修訂。
《怒江草果綜合標準》與《瀘水草果綜合標準》相比,第一部分主要修改了分佈範圍、種子採集時間、處理方式、用種量、育種方法、農藥品種;第二部分主要修改了生長環境條件範圍、種植季節、農藥品種,並增加了物理防治;將第三部分與第四部分修訂為一個部分,主要修改了標準名稱,對鮮草果和成熟果實的內涵進行調整,采收時間、存放方式、搬運等具體內容進行修改,把原來烘烤方法改為乾燥方法,修改晾放為貯存,增加了乾果分級標準。(雲南日報記者 李壽華 通訊員 吳蓮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