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楚雄州牟定縣工匠眾多,鐵匠、銅匠、木匠、泥水匠、篾匠“五匠”俱全,素有“工匠之鄉”的美譽,“走夷方”鐵匠技藝傳承人詹德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千百年來,牟定工匠們發揚勤學勤勞、創業創造的精神,把祖傳技藝發揚光大,生生不息,成為行走在現代都市裏的一種文明和鄉愁。
視頻來源 牟定縣融媒體中心
今年49歲的詹德澤是牟定縣共和鎮牟尼村委會詹官屯村詹家第三代鐵匠傳承人,一錘兩錘,百錘千錘,不斷地錘打著自己手上的鐵片。“我們打一把刀要付出很多艱辛,從買鐵、下料、鍛打,真是需要千錘百煉,付出不少汗水才做得出一把精緻的刀,要經過檢驗自己滿意才會拿去出售。”詹德澤介紹道,三十多年來與錘為伴,與火共舞,讓一堆堆廢鐵在自己手上“浴火重生”,成為農民手中一把把“稱手”的工具。
詹德澤在鍛打制鐵製品
詹德澤的爺爺詹文燦早年走南闖北,到達過緬甸、越南等地,被稱為“走夷方”鐵匠。詹德澤13歲時就跟隨爺爺和父親學打鐵,初中畢業後就專業從事鐵製品打制工作。經常起早貪黑,高溫時汗水不斷,鐵屑、土灰不時濺在身上,其中的苦和累,只有打鐵人才能深深的感知,一個個鐵匠也因此改行從事了其他行業,但詹德澤卻堅守了下來,因為在他心裏,擇一業就要守一生。
詹德澤始終認為,傳承不是簡單的模倣,而是要不斷結合時代特點和人群需求去改進和創新,傳統工藝才更具有生命力,拿捏火候及鐵塊蘸水就是其中的一門技術活,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同時,詹德澤還有一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把鐵制工具完工後要經過反復檢驗、試用,自己覺得鋒利度和條形都滿意後才上市銷售。“打這些刀給農民用,他們都覺得好用,我心裏就有一種説不出的自豪感。”詹德澤説道。
鍛打制鐵過程“火花四濺”
實心人做實心事,詹德澤打制的鐵器以“鋒利、牢實”著稱,在當地頗有口碑,批量銷往省內各州市或出口到緬甸、越南等地,可謂供不應求。近幾年,詹德澤的鐵匠舖訂貨數量達到上千批,年收入6萬至8萬元。“變廢為寶其樂無窮,鐵心守藝終成所願”,這是詹德澤的人生信條和寫照,他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詹德澤表示,打鐵這門手藝雖然很辛苦,賺不到多少錢,但是自己非常喜歡,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技術,要把它做好、做精,一直流傳下去,不能讓它失傳。(文/圖 郭正會 李治澄 劉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