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淮河兩岸的稻田滿是金黃。在淮南市謝家集區楊公鎮前瓦村,李友青每天都觀察水稻長勢,“再過一個星期,就可以開鐮收割。”
李友青是淮南市潘集區泥河青源家庭農場負責人。李友青説,在前瓦村他是“外人”,他在這個村種植了3600畝水稻,“這得益於‘農業大託管’模式,讓我們種糧大戶在規模化經營方面更便利了。”
2021年,楊公鎮啟動了前瓦村整村農業生産大託管項目,454戶農戶將土地託管至村集體經濟組織,由政府及村集體籌資對土地進行平整,溝通水系,再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確定農戶保底收益的前提下,將土地分片委託給服務主體種植。
這種將土地整村流轉統一經營的“農業大託管”模式,如今在淮南市如火如荼地推進。該市引導農戶將土地委託給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將土地委託給農業生産服務主體,同時,協調生産要素、社會化服務,引入保險托底,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銜接。
作為資源型城市,淮南對做大做強現代農業同樣十分用心。圍繞“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淮南一直在尋求破解之道。
早在10年前,淮南就在鳳臺縣試點農業生産託管,為小農戶提供耕、種、管、收、售的“五統一”服務。10年間,當地的農業生産託管服務不斷創新深化,從最初單純的社會化服務,到推進小田變大田,引導農戶接受統一經營的全流程大託管。
土地委託經營不是終點,經營權委託後,為提高生産效益,淮南創新組建安徽農管家農業服務公司,以“農管家”為平臺,從技術指導、農資集中採購到品牌建設、拓展市場,整合上下游各類要素資源,為農業生産經營提供管家式服務。
“農管家”公司積極對接金融服務,解決農業保障不足、融資難的問題。針對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額度低、利息高的問題,“農管家”積極對接省市縣融資擔保公司、建設銀行、地方農商行等金融機構,通過託管合同擔保、保單抵押等方式,量身打造利率低、發放快的“託管貸”,較好地解決了農業生産經營服務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農管家”還開闢專門辦公區域,協調銀行、保險企業安排專人進駐,一站式、一攬子解決“大託管”中的金融服務難題。
從土地資源集中,到搭建農業服務平臺,再到金融保障跟進,“大託管”重塑了農業生産經營方式,有效破解了小農戶分散經營規模化程度低、服務提升難、農民增收難等問題,為農業提質增效趟出了一條新路,更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推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淮南市夏糧實現總産136萬噸,同比增長4%。
模式之變對農業發展質效的提升,在相關方的收益上體現更直觀。
2019年,鳳臺縣的3個大託管試點村,平均畝産增加15%、價格提升25%、畝均效益提高18%。在壽縣小甸鎮楊圩村,實行“農業大託管”後,村集體收入從原來的不足7.8萬元,增至2021年底的112萬元。入股楊圩村農業社會化服務專業合作社的村民,人均分紅8萬元;土地託管村民在享受每畝500元保底收益的基礎上,村集體又拿出14.6萬元予以二次分紅。
像李友青這樣的種糧大戶,從大託管中嘗到了降本增效的好處。“我以前一直流轉農戶的土地,因為不是統一流轉,土地東一塊西一塊,機械化設備用不上。去年,我從前瓦村租了全部集中連片的3600畝土地,機械化設備可一次性進場耕作,這樣,3600畝地僅機械成本一年就節省十五六萬元。”李友青説。
如今,淮南市8個縣區全面開展全程託管、單季託管、代耕代種等不同形式農業生産大託管,實行農田規模化、經營統一化、耕作機械化、服務精準化,服務耕地面積達220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3%。(安徽日報 記者 范孝東)